科幻作家韓松曾寫過一部名叫《地鐵》的小說,他在書中將地鐵描繪成由黑暗、鋼鐵、和電線構成的地下空間。并想象出各種離奇事件,諸如不停靠一直瘋狂行駛的列車,穴居于地下于老鼠相伴的未來人類以及像奧斯維辛集中營一般囚禁起乘客的末班車。
同時頗具諷刺意味的是,該書還內附了《地鐵事故應急指南》似乎在刻意強調小說情節的真實性。但事實上,作者臆想夸大出的情節之所以能讓讀者產生代入感,恰是因為我們對地鐵缺乏著足夠的了解,即便它滿足了數千萬人每天的日常出行。
例如我們進站時首先要面對的人力安檢,是保障地鐵安全運營的第一道關卡。但實際操作中,人為安檢也被近76%的乘客吐槽是浪費時間,難道就沒有更安全高效的安檢方式嗎?

北京地鐵天通苑安檢隊伍
其實在國外,人工排查式的地鐵安檢早已被監控錄像所取代。米蘭的市內地鐵裝置了眾多的監控錄像,并利用車廂內的液晶顯示屏實時直播監控畫面,讓乘客通過屏幕互相監督,來防范危險。
除此之外,上海地鐵部分站點還將人臉識別技術應用到安防系統中,這直接避免了乘客在站內被民警“請出示身份證”的尷尬。施耐德電氣旗下Pelco品牌視頻監控系統甚至與公安部門的數據庫打通,使得過去只能用來事后取證的視頻,在事發前便實現預警:當系統匹配到逃犯或者被通緝的數據資料時,安防系統將響應報警。
視頻可以監控人的舉動,但在沒人的情況下,并不意味絕對的安全。由于地下環境相對封閉,確保空氣的正常流通也是確保乘客安全出行的關鍵。
針對此,成都地鐵1號線的通風空調系統,將肉眼無法察覺的要素進行了“收編管制”。作為BAS系統中的子系統,它通過遍布在地鐵各處的傳感器,將站內的溫度、濕度、CO2乃至PM2.5均進行實時監測,以保證相關指標保持在人類感知最舒適的范圍。當有未知氣體導致數據失衡,系統將執行診斷并發出警報。
除了上述來自罪犯和環境的不安全因素之外,地鐵的機動故障也是懸在乘客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小到信號故障導致停運延誤時間,大到地鐵追尾危及生命。
在2014年,北京地鐵的故障發生頻率為每周一次,其中46%的事故原因為信號系統電力故障。保障地鐵牽引供電的持續穩定,是數千萬人在地下國度中最大的依仗。
像施耐德電氣的低壓配電智能系統方案Smart Panels可以通過電力設備上的傳感器,收集檢測包括溫度、電氣在內的配電參數,并將這些數據傳輸到云端進行大數據處理和分析。當故障發生時,系統可根據實際情況和系統內部的故障設置進行對比,第一時間判斷故障發生位置及故障原因,極大提升事故處理的解決效率,同時避免乘客因地鐵故障而產生不良情緒。
在正常情況下,地鐵的運行數據還可以進行歷史與實時趨勢的對比,一旦數據波動產生異常,便在主控室進行提前預警,使事故在發生前便可以得到有效的預判與解決,減少事故發生的概率,真正意義上實現地鐵的安全運行。

倫敦地鐵未來概念圖
新型的技術手段,打破了文學賦予地鐵卡夫卡式怪誕奇崛的灰色隱喻,也抵消了人類對于地下世界的未知妄想。對地鐵有足夠的了解之后,便會發現那個地下王國,除了黑暗、電線和鋼鐵之外,還有智能、互聯以及最核心的安全與舒適。
那一天,堵在路上的私家車主也許將羨慕地鐵一族的便捷出行;即便地下沒有綠色植被,我們也同樣可以呼吸到干爽清新的空氣;而智能系統則時刻森嚴戒備,敏銳地觀察軌道行駛中的所有數據,來保障地鐵“零事故”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