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提供試運行服務,標志著我國在全球衛星導航市場有了一席之地,那么,被國人寄予厚望的北斗市場前景如何呢?“2012中國消費電子市場年會暨首屆衛星導航產業大會”日前在京舉行,中國經濟導報記者綜合各方信息得出了這樣的結論:未來幾年,我國的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將高歌猛進毋庸置疑,但它即使是在國內市場也還難以與GPS分庭抗禮。
按照賽迪顧問的預測,2014年,我國北斗衛星導航的產業規模將達到303.46億元,未來3年年復合增長率達到52.3%。而國內一北斗衛星導航產業聯盟預計,到2015年,北斗衛星導航產業將達到500多億元。未來幾年北斗衛星導航產業每年的增長多在50%以上,甚至逾60%。但即便到2015年,北斗衛星導航產業規模占中國衛星導航產業規模的比例仍將只是在25%~30%之間。
北斗帶動中國衛星導航產業升級
乍看之下,25%-30%這一比例似乎難以讓人興奮,但了解中國衛星導航市場現狀的人則深知這是一個不小的成就。事實上,據賽迪顧問統計,2011年,北斗衛星導航的產業規模為85.96億元,同比增長了43.2%,占中國衛星導航產業規模的比例只有7.7%。在4年的時間里,北斗衛星導航的市場占比從7.7%上升到25%~30%可謂發展迅速,因為預計同期中國衛星導航的產業規模將由1100多億元增長到2000億元。
據了解,2011年,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共有3顆衛星發射升空,使其初步具備了區域覆蓋能力。按照北斗系統組網發射計劃,今年將發射6顆組網衛星,形成16顆衛星覆蓋亞太地區的組網規模,定位精度提高至10米左右,從而進一步擴大系統服務區域和提高系統服務性能,形成覆蓋亞太大部分地區的服務能力。而在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的背后,則是國內電子制造企業巨大的商機。賽迪顧問副總裁李珂表示,整個衛星導航的體量非常大,他對中國經濟導報記者說:“僅僅從感性的認識上來看,中國汽車保有量為2億輛,每年新車銷售將近2000萬輛,而真正配備車載導航的車輛還不是很多,因此整個衛星導航產業的發展潛力是非常大的。”
按照國家有關部門的規劃,到2020年,我國衛星導航產業的規模將達到4000億元!而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的問世,將給中國衛星導航產業的整個產業鏈條帶來巨變。
據了解,由于歷史發展沿襲與技術水平的原因,從衛星導航產業的硬件生產看,高端制造業主要集中在歐美等發達國家,如全球最大的幾家導航芯片廠商SiRF、Broadcom等都是歐美企業,而附加值較低的終端產品制造較多地集中在亞洲,特別是技術要求不高的消費類產品市場,如PND、車載導航系統及導航手機等。而在亞太地區,不同國家和地區之間也存在著不同的產業分工,如日韓較偏重于上游半導體器件的設計制造,而臺灣企業則較多地從事導航模塊等零部件的生產,中國大陸的企業則更多集中了終端產品的組裝生產。賽迪顧問認為,雖然這種區域分布特點在較長的一段時間內都不會發生太大變化,但在北斗系統加速組裝的刺激以及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中國芯片研發企業的研發設計能力已經有了較大程度的提升,開始了向導航強國邁進的步伐。
李珂告訴中國經濟導報記者,在GPS的產業鏈中,國內企業只能做一些中低端的產品,主要是買國外的芯片,攢一些終端的設備,包括上游的芯片在內的核心技術都不在我們的掌控之中。他說:“在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的產業鏈條中,情況就完全不一樣了,因此我們經常把北斗比作通信領域的TD-SCDMA,只有在國家的大力扶持下,掌握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企業才能有個比較大的機會。”
我國北斗衛星導航產業脫胎于GPS產業。如今,隨著北斗產業的不斷壯大,越來越多的GPS企業開始參與到北斗衛星導航產業鏈的建設中來,不少企業已開始推出北斗的相關產品。
聲明:
凡文章來源標明“中國智能交通網”的文章版權均為本站所有,請不要一聲不吭地來拿走,轉載請注明出處,違者本網保留追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利;所有未標明來源為“中國智能交通網”的轉載文章均不代表本網立場及觀點,“中國智能交通網”不對這些第三方內容或鏈接做出任何保證或承擔任何責任。
征稿:
為了更好的發揮中國智能交通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中國智能交通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的企業、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投稿。投稿郵箱: [email protected](查看征稿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