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3日,記者從北京市交通委獲悉,北京第五次交通調查已經啟動,此次最大亮點,是選取2000戶家庭約5000人,通過隨身攜帶的GPS設備,獲取一周GPS路徑信息,記錄出行人員的路徑、目的、乘車方式等信息,為制定交通政策提供基礎數據。
調查使用的GPS記錄儀。
9月3日,記者從北京市交通委獲悉,北京第五次交通調查已經啟動,涉及全市共4萬戶家庭約12萬常住人口,調查問題包括出行目的、時間、距離、交通方式、路線、交通費用等相關信息。初步成果的編制工作將于明年初完成并對外發布。據了解,此次將重點調查學校、醫院周邊,為緩解擁堵提供基礎數據。
調查背景
調查為何提前?
京津冀一體化等因素促提前
據了解,北京市在1986年開展了第一次全市交通綜合調查,從2000年開始,全市交通綜合調查每5年開展一次,是對城市交通的全面、綜合"體檢"。
今年,北京啟動第五次調查。北京市交通委規劃處處長陳金川表示,2014年,恰逢"十三五"規劃籌備和啟動,同時也面臨京津冀區域一體化協同發展、城市總體規劃修改的背景,所以提前一年啟動調查。
調查目的是啥?
為定交通政策提供數據依據
和上一次開展調查的2010年相比,全市人口由1961.9萬人增加到去年底的2114.8萬人,增長150余萬人;機動車保有量增長60余萬輛;軌道交通運營里程增長1倍以上;公共交通客運量增長近兩成。
陳金川表示,交通綜合檢查是為制定交通政策提供依據,比如根據2010年的調查,市民在5公里內選擇開車出行的比例占40%,這個數據就為2010年北京制定"緩堵28條"提供重要依據。在新的交通形勢下,市民出行方式也不斷調整,既有基礎數據已經無法真實反映北京市交通發展的實際情況,而政策的制定需要新數據支撐。
調查內容
首次調查上學對交通的影響
本次居民出行入戶調查涉及全市16個區縣的265個街鄉鎮的999個居(村)委會,共4萬戶家庭約12萬常住人員,需要動用調查員920名,同時每個居(村)委會配備1名陪調員,共999名。
本次普查將醫院、學校周邊的交通擁堵以及停車狀況列為調查重點,同時將首次對全市中小學生進行交通調查,考察上學對交通的影響,以及就近入學對交通的影響。此外,隨著京津冀交通規劃正在進行,對于出京人群的調查也在其中,為三地高速路、軌道交通網絡的進一步建設提供數據基礎。
家庭成員出行
本次將調查家庭成員一天內所有的出行活動,包括活動目的、出行時間、距離、交通方式、路線、交通費用、停車情況等,部分數據需要調查員進入居民戶中,面對面訪問,填寫調查表格。
醫院學校周邊
醫院、學校周邊的交通擁堵以及停車狀況,亦是此次調查重點。本次調查將首次對全市中小學生進行交通調查,考察上學對交通的影響,以及就近入學對交通的影響。
流動人口出行
在賓館、酒店、地下室等流動人口集中地隨機抽取8000人次,調查其職業、來源地、在京一天的交通活動,掌握流動人口的出行特征。
出京人群調查
京津冀交通規劃正在進行,對于出京人群的調查也在其中,比如在機場、火車站設置調查點,查看人群每周出京次數、目的地,這也為三地高速路、軌道交通網絡的進一步建設提供數據基礎。
出行意愿調查
本次調查還包括居民出行意愿,主要調查居民在未來可能實施的交通政策、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的影響下,交通方式的選擇結果,以及對擁堵收費、低排放區等熱門政策的接受和反映情況。
調查亮點
GPS儀器上陣24小時記錄
據介紹,除了傳統入戶,本次調查注重新技術、新方法在調查實施領域和數據挖掘、分析階段的應用。比如將選取2000戶家庭約5000個6歲以上的家庭成員,隨身攜帶GPS設備,獲取一周GPS路徑信息,形成家庭成員的24小時日記。
陳金川表示,這種記錄儀比手機要小,樣本成員只要將儀器放入隨身的包內或者口袋里即可,保證24小時開機,而且要注意充電,GPS每日會向后臺系統發送記錄的信息。
另外,為保障機器記錄的準確性,調查員還要兩次入戶進行詢問,記錄出行人員的路徑、目的、乘車方式等信息。(京華時報記者 黃海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