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目前尚無公開、統一的機動車排放因子模型。深圳交通排放監測平臺建設項目利用成熟可靠的理論方法和技術體系,建立了深圳首個本地的交通排放因子庫,通過2000余小時各類車輛GPS數據的分析處理,得到60種典型工況、1600個排放因子。
深圳每天排放的二氧化碳達到2.3萬噸,60%是由小汽車排放的。7月22日上午,深圳市交通運輸委員會在市交委召開了“深圳市交通排放監測平臺建設與應用”項目專家咨詢會。深圳市城市交通規劃設計研究中心、德國國際合作機構(GIZ)組成的項目組在國內率先建立交通排放核算模型。
據介紹,我國目前尚無公開、統一的機動車排放因子模型。深圳交通排放監測平臺建設項目利用成熟可靠的理論方法和技術體系,建立了深圳首個本地的交通排放因子庫,通過2000余小時各類車輛GPS數據的分析處理,得到60種典型工況、1600個排放因子。
項目組專家介紹稱,項目模型提供24小時的動態數據,可以測算出深圳不同地區在一小時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市民未來可以通過互聯網或移動終端及時查詢實時或歷史的交通排放信息,了解交通排放的強度及其時空分布。屆時,市民出行將不僅取決于擁堵程度,還可根據交通污染物排放情況制定合適的路線及時間。例如市民可選擇在交通排放較低的時段或路段開展跑步、騎行等健身活動。
該平臺計劃通過專題網站的形式,近期將向社會公開。屆時,市民可通過交委網站方便地查詢交通排放有關信息。
2013年6月,在中德合作框架下,市交通運輸委員會與德國環境部就“支持深圳緩解城市交通擁堵建設低碳交通體系”簽署了合作協議。“深圳市交通排放監測平臺建設與應用”為雙方合作開展的首個項目,是交通與環境領域具有重要基礎性意義的前沿課題。
曾參與歐洲排放模型建設的瑞士Infras公司交通環境部主任馬丁(Martin)在咨詢會上表示,深圳交通排放模型及監測平臺的研究與建設結合了深圳本地化的需求。
市交委相關人士表示,下一步將繼續深化技術研究,對交通排放因子庫及模型的準確性進行充分校核,并完善深圳交通排放監測平臺的應用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