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27日,北斗宣布區域系統正式服務。這意味著北斗產業正式從之前試運行時的探討,走向公眾接受檢驗。北斗產業化時代的到來讓我們更愿意將其稱之為“中國的衛星導航產業”。因為它不僅代表中國擁有了獨立的衛星導航系統,雙模結合的模式,也將增強應用的彈性,更被冠與了“激活與引領”的力量。“激活”的是原有GPS基礎上很多潛在的需求與應用,而“引領”的是中國導航產業的發展。
未來北斗不僅會成為很多消費類電子終端的標配,也將在物聯網、家聯網的普及應用中起到極大的助推作用。此外,北斗在GNSS領域所發揮的作用,也是我們現階段最為關心的。
產業鏈不斷延伸
在過去的2012年,導航產業的整體形勢并不是非常樂觀。雖然總量有所增加,但純利潤回報并不如意。從數據上說,去年衛星導航定位產業達到了1200億產值。與2011年的700億相比增加了70%多,這個比例令人振奮卻也驚訝。如果仔細研讀便可看出2011年與2012年對導航產業的統計范圍就有很大不同,當然不可否認的是范圍的擴大意味著產業鏈的的延伸與擴大。這一變化集中體現在三個方向:
1.北斗與GPS的差異性彌補了GPS定位系統的部分空缺;
2.國家高端政策在不斷支持和推進北斗的產業計劃;
3.北斗的出現使我們發現了更多可挖掘的領域,同時也實現了很多有創意性、突破性的想法。
此外,從國家層面的布局也將為北斗產業化的發展提供良好的市場環境。首先,北斗的應用開始越來越多滲入到行業應用的領域,而這些應用也將逐漸發展為用戶的剛性需求,這將為北斗的產業化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第二,為了使北斗產業鏈之間得到有效鏈接,北斗相關的產業園也相應出現,這些產業園面積并不大,但是可以使企業更加集中,也將有助于北斗產業的發展。第三,隨著企業的數量和企業體量的增長,從促進企業良性競爭,避免惡性壓價的角度,國家也出臺了相應的知識產權保護等政策。
北斗的三個產業鏈
第一部分,芯片、板卡、模組、終端。
芯片這個環節我們優勢和劣勢都很明顯,優勢是我們的自主研究已經進行了兩三年,掌握和實驗出北斗的很多獨到之處;劣勢是我們在芯片制造這方面的設計、生產都不占優勢。因此在ICD開放之后,面對國外廠商的沖擊會很難應對。但是換一個角度想,無論是國內企業還是國外企業來做北斗的芯片都將帶動我國的北斗產業發展。
盡管北斗的芯片不完全成熟,但是現在已能夠滿足產業化的應用。從發展階段來看,整個這部分所需要的企業數量非常有限,現有的芯片廠商已經面臨優勝劣汰,對于還未進入且準備進入的企業來說已經沒有多少市場。這一環節所能帶動的市場價值也許不足10%。但是高端制造業作為整個產業鏈的起點和基礎,我們必須保證其自主的研發及生產能力。
第二部分,軟件數據,就是內容的提供者。
這一部分的提供者就是我們俗稱的圖商。在圖商這一領域目前的發展格局基本是良性的。目前我國有12家具備導航電子地圖資質的企業,他們之間雖然也不乏激烈的競爭,但總體來說已經確認了產業態勢的合理性。未來在這一領域也許并不需要新生力量,有5-6家優秀廠商就足以供應下游的應用,所以對于創業者來說,這一領域也鮮有機會。
第三部分,北斗的應用與運營服務。
北斗的應用處于產業鏈的最下游也將是最具市場前景的一端。對于熱衷北斗產業的人來說,這一市場絕對不可小覷。目前北斗的產業化更多體現在行業應用領域,但未來更大體量的增長必將出現于大眾市場。對于大眾市場的運營服務,與互聯網行業相比,北斗的應用在用戶粘性這一關鍵要素上有著與天俱來的優勢,例如我們最為熟悉的車載監控,物流等領域,導航的應用都是剛性需求。
北斗仍面臨諸多問題
第一個問題是我們顯而易見的,北斗芯片的總量與價格均存在瓶頸。GPS經過20余年的推廣,無論是加工模式還是生產制造方面都已相當純熟,這使得北斗剛一面世就不得不面臨極大的挑戰。但是對于這一問題并不是業內專家所擔心的,他們認為北斗+GPS的模式將是未來的趨勢,隨著用戶需求量的不斷增加,價格也將逐漸降低到相應的水平,而且對于行業用戶來說價格的略微差距并不會影響他們選擇北斗的產品。
第二個問題是,在北斗產業化的過程中區域布局或者說頂層設計急需調整。與很多產業相似,國家一說大力發展北斗產業,各地便風起云涌的建產業園、開發區,這樣的盲目跟從難免不讓人聯想到“大躍進”!需求不是想象出來的,所有的商業模式都是建立在市場需求之上的。所以對于北斗產業的發展一定是先從國家的整理布局開始,而不是各個區域各自為政。
第三個問題我們更愿意將其稱之為挑戰。目前我國的導航產業并沒有一個特別大體量的企業。這在北斗發展初期很多專家就已經注意到這個問題,而在北斗走向商業化之后,這個問題將更加顯現在企業抵抗壓力與沖擊的能力上。對于外國及業外企業的進入,國內的導航核心企業能否具有很強的抵抗能力?這將是我們更為擔心的。
最后,對于我們所探討的北斗產業化我們無法回避的自然還是商業模式的問題。這在任何一個行業走向產業化的初期都注定要不斷摸索前進,我們走訪的專家及企業家都將期望更多的投入到產業鏈的最后一環應用與服務上。他們認為推動北斗的產業化一定是以應用為主導的,如果將應用作為用戶的剛性需求是北斗產業化的一個重要布局。
2013年對于我國的導航產業來說將是至為重要的一年,在北斗宣布正式商用后的第一年,我們的企業不僅面臨著技術壁壘、產業環境、商業模式等多重市場因素的考驗,也要在第一時間面臨ICD文件開放后,國外企業的沖擊。但是,“打鐵還要自身硬”,企業不可能永遠依賴國家政策的扶持和保障。這樣的正面交戰或許會激發國內企業的創新及應對能力。正如我們常說的“人類社會的信息80%與空間位置相關”,我們也希望北斗的產業化帶動的不僅僅是地理信息這個行業的發展,更希望它能催生更多億萬級的企業。
聲明:
凡文章來源標明“中國智能交通網”的文章版權均為本站所有,請不要一聲不吭地來拿走,轉載請注明出處,違者本網保留追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利;所有未標明來源為“中國智能交通網”的轉載文章均不代表本網立場及觀點,“中國智能交通網”不對這些第三方內容或鏈接做出任何保證或承擔任何責任。
征稿:
為了更好的發揮中國智能交通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中國智能交通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的企業、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投稿。投稿郵箱: [email protected] (查看征稿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