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公路網規劃(2013年-2030年)》日前獲得國務院批準,新規劃的路網總投資將達到4.7萬億元
國家發展改革委會同交通運輸部編制的《國家公路網規劃(2013年-2030年)》(以下簡稱《規劃》)日前獲得國務院批準。根據規劃,全國所有縣級及以上行政區將都有普通國道覆蓋,國家高速公路連接所有地級行政中心及城鎮人口超過20萬的中等及以上城市。新規劃的路網總投資將達到4.7萬億元人民幣。巨額資金從何而來如何分配?新的路網規劃因何制定?大規模的公路路網建設又會對經濟社會發展起到怎樣的促進作用?
巨額資金從哪里來
在充分利用市場力量的同時,大約共需國家投入資金2.3萬億元,約占未來20年車購稅收入的60%
日前獲批的《國家公路網規劃(2013年-2030年)》,受到社會關注。據交通運輸部總規劃師戴東昌介紹,總規模為40.1萬公里國家公路網由普通國道和國家高速公路兩個路網構成。據測算,在4.7萬億元總規模中,普通國道建設大約需要2.2萬億元,國家高速公路大約需要2.5萬億元。
資金問題是保障《規劃》能夠順利實施最關鍵的問題。在制定規劃當中專門進行了資金的測算和研究,對投融資進行專題研究。戴東昌就此表示,我國公路交通經過多年發展,探索和形成了一套十分有效的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和市場力量的公路建設投融資體制。
為保障規劃實施,國家將修訂《公路法》、《收費公路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完善國家投資、地方籌資、社會融資相結合的多渠道、多層次、多元化公路建設投融資政策,逐步建立高速公路和普通公路統籌發展機制。
戴東昌表示,考慮到普通國道和國家高速公路服務屬性的差異,也考慮到我國將來謀劃的收費公路體系和不收費體系的建立,在投融資上是有所差異的。普通國道的建設將以政府財政性資金為主,國家高速公路建設繼續實行多元化的投融資政策,包括鼓勵民資在內的社會資本參與建設。國家要在這方面給予適當的補助。
"考慮到普通國道和國家高速公路服務屬性的差異,如果普通國道建設資金的70%由中央資金補助,剩余部分由省級財政等其他資金安排;國家高速公路建設資金的30%由中央車購稅資金補足,其余部分利用社會資金,則完成國家公路網建設大約共需國家投入資金2.3萬億元,大約占未來20年車購稅收入的60%左右。國家公路網建設資金是基本有保障的。"交通運輸部副部長翁孟勇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指出。
公路建設會否過剩
據測算,到2030年,公路交通的客貨運輸需求以及客貨周轉量基本上是現在的2.2至3.6倍之間
此次公布的《規劃》提出,未來我國公路總里程將達到580萬公里左右,其中國家公路40萬公里左右。對此,也有人提出疑問,我國國家公路的發展,特別是高速公路的發展是不是過快了?
對此,戴東昌指出,目前,全國仍有900多個縣沒有國道覆蓋,有18個新增的城鎮人口在20萬以上的城市和29個地級行政中心未實現與國家高速公路相連接;部分國家高速公路通道能力緊張、擁堵嚴重,不能適應交通量快速增長的需要;普通國道路線不連續、不完整,國家公路與其他運輸方式之間、普通國道和國家高速公路之間的銜接協調不夠,網絡效益和效率難以發揮。
數據顯示,目前我國國家公路承擔的貨運量是美國的3.7倍,我國的公路貨物的周轉量是美國的2.8倍,單位GDP貨運強度是美國的6.3倍,證明我國的交通需求與能源、產業布局、資源布局、生產力結構是密切相關的。不僅如此,今后我國將面臨更大的交通需求和壓力。根據測算,到2030年,公路交通的客貨運輸需求以及客貨周轉量基本上是現在的2.2至3.6倍之間。應對這樣的交通需求壓力,公路建設須站在長遠發展的角度,站在戰略的頂層設計的角度來謀劃。
國家發展改革委基礎產業司司長黃民指出,新《規劃》對普通國道和高速公路的編制也考慮到了我國交通量的大幅度增加、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等方面內容。
目前,我國民用汽車保有量已達1.1億輛,是1981年的60倍。有研究預計到2030年,交通運輸需求量、主要通道交通量可能會有3至4倍的增長,這么大的交通需求量的增長,10.6萬公里的普通國道是不能夠支撐和適應的。此次提出建設一個覆蓋全國所有縣的基礎性公路網絡,將會為社會提供一種更高標準的基本交通出行服務。而這次新推出的高速公路網規劃,在西部地區增加了兩條南北向的,縱貫南北的通道。
黃民表示,我國已經進入汽車時代,未來的發展需要有一個基礎的普通網絡,還有一個高效服務網絡作為干線通道,對于出行者來說有一個個性化的選擇。"如果說考慮成本或想在沿線旅行游玩,可以走普通國道;如果有急事要辦,要很快地實現某個點到另一個點的位移,可以選擇的是高速公路,效率更高。"
投資收益能有多大
公路建設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不僅表現在建設期的投資需求拉動效應,更重要的在于投入使用后運輸效率提高對國民經濟各部門產生的經濟效益
近年來,我國公路建設投資穩步增長,"十一五"期間,全國累計完成公路建設投資超過了"九五"和"十五"的投資總和。在投資帶動下,公路網規模不斷擴大。截至2012年底,我國公路通車總里程達424萬公里。
應當看到,國家公路網不僅是連接主要經濟區域的快速運輸通道,也是推動生產要素流動,優化資源配置的載體。在支撐經濟持續增長、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推動產業結構升級和空間布局優化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目前,我國全社會78.2%的貨運量、93.5%的客運量由公路承擔。
大容量、快速度的高速公路和高等級公路的建成,一方面為發達地區向欠發達地區的產業轉移和技術擴散提供了條件,使內陸欠發達地區更容易獲取先進技術,擴展生產可能性邊界促進經濟發展;另一方面,也為內陸地區打通出海通道,有效改善了內陸地區的投資和發展環境,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了地理區位給經濟發展造成的不利影響,促進了內陸地區自然資源和勞動力資源優勢向競爭優勢的轉化。不僅推動了以分工和專業化為基礎的相關產業的空間集聚,也促進了產業鏈條的延伸和生產環節的跨區域配置,成為優化區域產業布局的重要軸線。
公路建設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不僅表現在建設期的投資需求拉動效應,交通運輸部數據顯示,1000公里的高速公路建設將直接形成約100萬噸的鋼材、900萬噸水泥、80萬噸瀝青的消費需求。更重要的在于國道主干線投入使用后,運輸效率提高對國民經濟各部門產生的經濟效益。通過公路建設能帶動建材、石化、機械、汽車、運輸、旅游、商業等相關行業的發展。在應對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和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時,公路建設也成為我國積極財政政策實施的重要領域,為實現國民經濟平穩運行作出了重要貢獻。
值得注意的是,公路系統的規劃、設計、運營及維護也提供了大量的就業機會。據統計,1000公里的高速公路建設可為社會直接提供130萬個就業機會、間接提供150萬個就業機會。近年來,全國公路建設的施工人數常年約280萬人,施工高峰期達到400萬人,對緩解就業壓力、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增加農民收入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此外,公路對消除貧困、促進老少邊窮地區發展也有重要作用。
聲明:
凡文章來源標明“中國智能交通網”的文章版權均為本站所有,請不要一聲不吭地來拿走,轉載請注明出處,違者本網保留追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利;所有未標明來源為“中國智能交通網”的轉載文章均不代表本網立場及觀點,“中國智能交通網”不對這些第三方內容或鏈接做出任何保證或承擔任何責任。
征稿:
為了更好的發揮中國智能交通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中國智能交通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的企業、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投稿。投稿郵箱: [email protected] (查看征稿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