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伴隨著市場的呼聲,智能交通行業迅猛發展,然而作為其中一份子的城市綜合交通客運樞紐(以下簡稱“綜合客運樞紐”)不僅承擔著銜接城市內、外人流互通的重要角色,同時也滿足著不同交通方式間的轉換需求。鑒于其特殊性,綜合客運樞紐信息化市場成為了一個熱門的探討話題。
一、市場背景
在《公路水路交通運輸信息化“十二五”發展規劃》中,強調通過信息技術對交通運輸管理及服務的全面覆蓋和深度融合,明確指出了實現交通運輸系統的全網聯動和協同應用的任務。
在《交通運輸部“十二五”發展規劃》中,十分重視綜合運輸體系的建設,提出一條主線,五個努力,轉變發展方式、加快發展現代交通運輸業,進一步建立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提出要在36個中心城市重點打造約40個大型的綜合交通運輸客運樞紐,并在北京東直門、深圳福田、南京南站、重慶四公里、成都東站和長沙的黎托六個重點示范項目上給與投資支持。與之相應的是,在《交通運輸信息化“十二五”規劃》中也提出要依托綜合客運樞紐來開展城市綜合客運樞紐協同管理與信息服務系統建設。
二、市場現狀
通過對該領域不同承建企業的走訪了解到,近幾年我國的綜合客運樞紐建設的方向已經逐步從最開始的長途客運和樞紐信息化兩大方向,擴展到了更多更深層次的方面,即更集中在城際之間的公路長途客運上,重點攻關的方向主要包括了長途客運信息化、樞紐信息化建設和城市公交的外延等環節,如公交、出租的調度與管理。
1.行業細分
目前對于該行業的市場細分并是不非常明確,根據相關調研情況、投資動向等方面顯示,大致可分為:樞紐日常運行監測與協同聯動支持系統、樞紐換乘誘導與信息服務系統、樞紐安全疏散與應急處置系統、樞紐的綜合運行管理系統和樞紐周邊的交通誘導系統。
2.投資模式
綜合客運樞紐由于其復雜與特殊性,往往投資金額大、回款周期長。現階段主要是由政府投資支持建設,但為了更好的發揮綜合客運樞紐建設的城市開發功能,BT模式也成為了一種有效途徑,另外包括BOT等多元化融資方式也都隨著市場的不斷發展逐漸開始融入進來。
據業內人士透露,除了大型示范項目之外,地方性項目建設普遍采用了建筑一包,智能化集成項目一包然后再分包出去的建設方式。然而,隨著企業業務綜合性的不斷提升,統一承包建筑和智能化項目的企業也不在少數。
3.建設重點
通過對建成的六個綜合客運樞紐示范項目:北京東直門、深圳福田、南京南站、重慶四公里、成都東站和長沙的黎托的經驗總結,主要歸納了以下幾個建設重點:
3.1強調動靜態標識結合
動靜態標識在時間軸上是負責不同的端點的,動態標識負責時間軸上的兩端,動態標識在乘車前會有動態信息服務,在整個樞紐里走行時主要依靠靜態標識對乘客進行引導,靜態標識只要按照總分的原則,進行合理的設置就能達到引導乘客換成的目的。
3.2樞紐整體協同管理、運輸服務協調統一
努力建設各種運輸方式之間的信息共享、協調聯動、樞紐場站運營與客運之間協同管理的運營模式。
3.3科學合理的路網規劃建設
在進行綜合客運樞紐的規劃建設時要同步進行周邊配套道路網的規劃建設,避免引起擁堵。努力減少換乘距離;換乘設施和信息系統著重體現“以流為主”,最大限度提高換乘速度,快速疏散客流。
聲明:
凡文章來源標明“中國智能交通網”的文章版權均為本站所有,請不要一聲不吭地來拿走,轉載請注明出處,違者本網保留追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利;所有未標明來源為“中國智能交通網”的轉載文章均不代表本網立場及觀點,“中國智能交通網”不對這些第三方內容或鏈接做出任何保證或承擔任何責任。
征稿:
為了更好的發揮中國智能交通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中國智能交通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的企業、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投稿。投稿郵箱: itsshenzhen@163.com (查看征稿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