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傍晚,北京交通指數實現"三級跳",中心城區擁堵指數最高達到9.8,成為今年以來最堵日。逢節必堵早已成為頗具中國特色的奇景之一,而非北京獨有的現象。隨著中秋、國慶兩節的臨近,類似情況也在國內其他一些大城市上演。深圳市交警局表示,節前這一周深圳交通擁堵警情增加五成。
前瞻產業研究院智能交通行業研究小組認為,智能交通系統將從緩解交通擁擠、減少交通事故、降低交通環境影響以及提高生產效率等方面生產可觀的社會和經濟效益。"十二五"期間,隨著公路、鐵路、城軌、水路、航空建設的進一步加快,智能交通行業的發展必將加快其步伐,預計未來幾年仍將以超過25%的年增長率高速增長。
新交通新產業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城市化進程加快,汽車保有量迅速增長,交通擁擠、交通事故、環境污染、能源短缺等問題不斷加劇已經成為世界各國的共同困擾。我國城市化與汽車化發展通用十分迅猛。2011年我國城市人口第一次超過鄉村人口,城市化水平超過50%;到2011年末,我國民用汽車保有量達到10578萬輛,有十幾個大中城市汽車保有量達到100萬以上。
解決交通問題的傳統方法是大規模修建道路。但目前國內大多數城市路網結構不合理,道路功能不完善,道路系統不健全,而且可供修建道路的空間已經越來越小;另外,交通系統是一個復雜的巨系統,僅僅單獨從道路方面或者車輛方面考慮,都難以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在此背景下,把交通基礎設施、交通運載工具和交通參與者綜合起來系統考慮,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數據通信傳輸技術、電子傳感技術、控制技術、計算機技術及交通工程等多項高新技術的集成及應用,使人、車、路之間的相互作用關系以新的方式呈現出來,這種解決交通問題的方式就是智能交通系統。
目前,我國智能交通系統已從探索進入到實際開發和應用階段。主要應用于城市內部交通和高速公路的公路智能交通系統在是當前發展的重點。在城市內部交通方面,北京實施了"科技奧運"智能交通應用試點示范工程,廣州、中山、深圳、上海、天津、重慶、濟南、青島、杭州等作為智能交通系統示范城市也各自進行了有益的嘗試。在高速公路方面,早在2007年底,中國內地已有27個省區實現了省區內不同范圍的收費系統聯網。此外,在民航和鐵路方面,智能化建設已經形成完善的體系。
《"十二五"規劃》提出要大力發展智能交通,提升交通運輸的現代化水平。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要求加強對物聯網、云計算、海量存儲、高速傳輸、第二代衛星導航、遙感遙測等新技術的一體化應用研究,力爭在拓展應用領域、創新應用模式、提升應用水平等方面取得重要突破,并加快成果轉化和推廣,從而提升行業信息化技術水平。
而交通部在《2006-2020年交通中長期科技發展綱要》中,更是把智能交通和數字化交通管理技術列入未來交通科技重點研發領域之一,重點支持智能公路系統關鍵技術、公路收費新系統、空間信息應用技術、數字化公路運營管理技術、智能航運系統關鍵技術、智能港口系統、國際航運數字化管理系統等方向的技術開發。突破高速公路聯網收費技術、車輛監控技術和空間信息技術,制定交通數字化管理標準,使信息技術在公路水路運營管理上廣泛集成應用,實現數字化的行業管理,提供人性化的社會服務。
前瞻產業研究院智能交通行業研究小組分析認為,智能交通作為一個新經濟增長點的戰略新興產業,具有良好的市場效益,其市場前景十分廣闊。預計"十二五"期間,我國將在200個以上的大中型城市建立城市交通指揮中心,中心將集公安交通GIS綜合業務管理、視頻監控、信號控制、交通信息檢測、GPS車輛定位、通信調度指揮及交通信息發布等系統于一體;到2020年,中國智能交通投入將達到1820億元。
挖掘完整產業鏈
自21世紀以來,我國智能交通行業獲得了快速的發展。現階段智能交通的發展主要依靠重大示范項目推動。2011年,中國城市智能交通千萬元級項目數量達195項,同比增長129%;千萬元級項目市場規模合計57.9億元,同比增長180%。2011年智能交通領域的兩大示范工程--廣州市城市智能交通應用示范項目和長三角船聯網示范項目取得了良好效果。
投資千萬級項目不僅僅出現在一線城市,二、三線城市的智能交通單個項目投資也有出現,目前廣州、深圳、福州、北京、拉薩、南昌、佛山、棗莊、常州、江陰等城市智能交通投資面較廣。這些千萬級項目的另外一個特點是單一系統采購居多,并且分布在城市智能交通的各個交通管理基礎子系統中,視頻監控、智能公交、違章抓拍、信號控制等。從這些項目中不難看出,硬件設備投入仍是目前城市智能交通建設的核心,軟件、服務等方面的比重不大,產業鏈條發育有待健全。
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12-2016年中國智能交通行業深度調研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顯示,國內從事智能交通行業的企業約有2000多家,主要集中在道路監控、高速公路收費、3S(GPS、GIS、RS)和系統集成環節。
近年來,各地平安城市的建設,為道路監控提供了巨大的市場機遇,目前國內約有500家企業在從事監控產品的生產和銷售;高速公路收費系統是中國非常有特色的智能交通領域,國內約有200多家企業從事相關產品的生產,并且國內企業已取得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速公路不停車收費雙界面CPU卡技術;在3S領域,國內雖然有200多家企業,但能夠實現系統功能的企業還比較少。
經過多年的發展,一些龍頭企業在高速公路機電系統、高速公路智能卡、地理信息系統和快速公交智能系統領域占據了重要的地位。不過,由于國內智能交通發展較晚,國內企業在競爭機制、競爭策略、技術水平、人員素質等許多方面尚不如行業內的國外企業。
在我國智能交通的市場所蘊含的巨大商機下,大量的國外公司加入到中國的交通技術領域和咨詢領域。國內智能交通高端市場70%以上被國外企業搶占。比如,在自適應交通信號系統方面,國內市場基本被國外公司所掌握。監控產品與國外也有不少差距,行業的惡性競爭現象時有發生。
值得注意的是,國內智能交通系統項目的建設先于行業統一標準的推出。在缺乏標準的條件下,許多地區的智能交通系統自成體系,缺乏應有的銜接和配合,標準互不統一。即便在城市內部,道路上的傳感器標準也非常混亂,因為傳感器設備生產企業缺乏統一的接口標準。標準和規范的混亂妨礙了交通數據的獲取,從而無法進行交通流的分析和預測。
在高速公路收費系統方面,各省或地區內建設的網絡一卡通或不停車收費系統,也沒有統一指導和標準,為將來的全國聯網造成了困難。
前瞻產業研究院智能交通行業研究小組分析認為,我國智能交通行業集中度不高,區域性較明顯,整體呈現規模較小的競爭格局,伴隨著政策的支持,智能交通的發展必將加快步伐,行業也將日趨完善,預計"十二五"期間,該行業仍將以超過25%的年增長率高速增長。
聲明:
凡文章來源標明“中國智能交通網”的文章版權均為本站所有,請不要一聲不吭地來拿走,轉載請注明出處,違者本網保留追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利;所有未標明來源為“中國智能交通網”的轉載文章均不代表本網立場及觀點,“中國智能交通網”不對這些第三方內容或鏈接做出任何保證或承擔任何責任。
征稿:
為了更好的發揮中國智能交通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中國智能交通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的企業、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投稿。投稿郵箱: [email protected] (查看征稿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