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消息,據外媒computerworld報道,研究公司ABI的一份報告顯示,截至2018年將有達到半數的車載信息娛樂系統(infotainmentsystem)采用蘋果公司的“車用iOS系統(iOSintheCar)”。預計車用iOS系統的用戶界面將于明年推出,它將通過智能手機來實現車輛信息娛樂系統與蘋果iOS7移動操作系統之間在發送信息、導航和音樂傳輸的互聯。
蘋果公司CEO蒂姆?庫克在稍早時候的世界開發者大會上曾表示,將于2014年推出的車用iOS系統將會“非常、非常重要”并且是公司未來的“主要關注點”之一。當時,負責互聯網軟件和服務業務的高級副總裁艾迪?克尤(EddyCue)展示了車用系統和奔馳、法拉利、雪佛蘭、本田、日產、起亞、現代、沃爾沃和捷豹等車型的兼容圖片。他表示,這些汽車廠商都有計劃在明年起在汽車中配備iOS系統。
今日由ABI發布的一份報告預計,在未來五年里能夠和一部或多部手機互聯的可聯通車內信息娛樂系統(IVI)將會在全球范圍內快速增長。裝配總數到2018年將達到3,510萬部。報告中表示,49.8%的系統將配備蘋果的車用信息系統,43.6%的系統將配備MirrorLink系統,28.2的系統就采用其他技術。ABI的首席分析師加雷斯?歐文(GarethOwen)表示,“蘋果似乎準備在2014年大干一場。這也是報告所依據的主要假設之一。”
MirrorLink是由汽車鏈接共同體(CarConnectivityConsortium)所推動的用于IVI設備的操作標準。該共同體的成員代表了全球汽車市場80%以上的份額和智能手機市場70%以上的份額。
智能手機的性能改進已經顯著地改變了客戶對車內設施的需求。歐文說,除了與互聯網聯通之外,用戶最為關注的一點是能夠通過IVI系統來操作任何想要使用的移動應用。
歐文在一份聲明中表示,“汽車的OEM廠商所面對的困難不僅僅是如何盡力將智能手機和他們的車型進行整合,更重要的是如何保證他們的整合策略能夠在汽車的整個聲明周期內和期間的好幾代智能手機得以兼容。”
對于汽車廠商而言,采用MirrorLink系統意味著他們可能會對這塊業務獲得控制權。但是相對于比較成熟的iOS和安卓系統,MirrorLink智能系統只能從零開始。
歐文稱,“他們還在進行MirrorLink1.1版本的開發。所以目前的問題是他們將于何時推出以及有多少手機廠商會在手機里整合進MirrorLink系統。另一個問題是,應用開發商是否會開發面向MirrorLink的應用。”
除了MirroLink和iOS系統之外,還有很多技術可以被用于智能手機和IVI系統的整合,其中包括RealVNC、AbaltoTechnologies公司的WebLink等等。另外,還有Miracast和MHL等非常適用于高帶寬的應用可以用以用戶界面屏幕復制技術,以滿足乘客的后座觀影需求。這些技術日后后可以在MirroLink、RealVNC的系統中獲得應用。
然而,對于汽車廠商而言目前在IVI性能方面的努力還遠遠沒有達到市場的要求。近日,由ConsumerReports發布的一份報告稱,消費者對2013年發布的新車型抱怨度最高的項目正是車載電子設備,其中包括導航、音頻和通訊設備。該報道稱,很多觸屏系統都有bug,會有屏幕停滯、觸控延遲和無法對手機、MP3或聲音控制進行辨認的問題。
在對福特和林肯車型所做的調查中,有三分之二的車型都被評為最差級別。這兩個品牌使用的系統分別是MyFordIVI和MyLincolnTouch。豐田所使用的EnTunesIVI也受到了批評。有專家稱,由于車用技術的生命周期是4年左右,所以2013年下線的車型所使用的技術還是2009年的,而當時是智能機市場剛剛興起不就,因此出現大規模的不兼容就不足為奇了。
有專家表示,如果能夠成功建立一個IVI系統的標準開源軟件的話,IVI市場將會獲得很大的發展。目前,汽車廠商正在嘗試進行建立一個標準的Linux移動操作系統。一旦開源的標準IVI操作系統得以建立,那就意味著這個系統的核心服務功能、中層軟件都能在代紀迭代中得以保留,另外,開源的應用層界面也可以保持簡潔。
汽車廠商將能夠在需要的時候通過開源平臺進行車載系統的升級。在車內信息娛樂系統的差異化方面,他們只需要關注于用戶界面這一塊,而這一塊僅僅占IVI軟件內容的5-10%左右。
聲明:
凡文章來源標明“中國智能交通網”的文章版權均為本站所有,請不要一聲不吭地來拿走,轉載請注明出處,違者本網保留追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利;所有未標明來源為“中國智能交通網”的轉載文章均不代表本網立場及觀點,“中國智能交通網”不對這些第三方內容或鏈接做出任何保證或承擔任何責任。
征稿:
為了更好的發揮中國智能交通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中國智能交通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的企業、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投稿。投稿郵箱: [email protected](查看征稿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