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常州市公路處作為全市交通行業“云計算”信息化建設的試點單位,從年初開始啟動了由傳統的數據中心向云計算數據中心的升級。
“云計算”數據中心采用虛擬化技術,合理分配計算機硬件資源,充分保障數據的安全性。服務器通過自動調節對應用需求的資源,減少空閑時服務器的運行數量,達到節省運行成本、降低能耗,提高電源系統的可靠性及可擴展性等效果。虛擬架構提高系統運營效率,大幅度減少部署新應用的時間,可從小時級降到分鐘級,預計服務器重建和應用加載時間可從20-40小時減少到15-30分鐘,節省人力,提高工作效率,進一步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該數據中心有效整合交通行業內部信息資源,搭建常州市交通行業“云計算”信息技術的構建模型,為“智慧公路”、“智慧交通”的建設提供完整、可靠、快捷的平臺。
目前,該項目已完成了建設方案的擬定,通過了可行性的實驗和測試,完成了云計算平臺架構搭建,相關的業務管理系統正在實現平滑遷移。長春剛設高速路口就有向導,活好的時候一個路口就有30多人
5年前,導航儀和地圖走入市場,他們被漸漸冷落了
堅持13年的向導員對工作也失去信心了
“死把著身子還賺不到錢,如果再這樣下去,連家都養不了了。”
昨日的戶外,微風中夾著暖意,這對于51歲的曲彩珍來說,絕對算是個好天氣。或許因這樣的天氣,她能夠多攬幾份活。在高速公路長春出站口北側,曲彩珍手舉著牌子,眼神中充滿了期盼,可一上午過去了,仍沒有人愿買她的單。
“以前,一年能賺兩萬多塊錢,現在活差,一年就能賺萬兒八千。”曲彩珍深嘆了一口氣,做了13年向導的她,對這份工作已失去了信心,“死把著身子還賺不到錢,如果再這樣下去,連家都養不了了。”
如今,曲彩珍已做好了打算,“琢磨出去打工或是開個小店。”她這個想法,在其他同行的心里也早已經“生根發芽”了,“轉行是遲早的事,否則一家人日后可咋生活啊?”
辛苦>>“得貪黑起早,而且風雨不誤”
站在高速路口的馬路邊,手拿寫著“向導”字樣的牌子,不停地向迎面駛來的車輛揮舞,這是51歲曲彩珍工作時的招牌動作,一直以來,她都把養家的希望寄托在了這份工作上。
每天早上5點30分,曲彩珍都會準時來到路口,開始她一天的工作,晚上6點鐘,她才會收工。這樣的工作,曲彩珍已堅持了整整13年。“做向導員不容易,得貪黑起早的,而且風雨不誤。”曲彩珍說,工作累點不怕啥,只要能開心、能賺到錢,她就很知足了。
在高速路口,做向導的人有很多。“大家有白班有夜班,24小時都有人堅守。”曲彩珍說,每個人都很能吃苦,“剛開始的時候,從家到路口,大家都騎自行車,直到現在,還有人用自行車做代步工具呢。”
行規>>“按來得早晚排序,誰最早誰先開工”
其實,8年前,曲彩珍干的活叫“引路”,后來覺得稱呼不文雅,才有了“向導”這個冠名。大家每天抽閑互相調侃一會兒,生活也別有一番情趣,“要是有一天不來這兒,心里總覺得空落落的。”
隨著時間的推移,向導員的大軍也在日益壯大,為了不因搶活而傷了和氣,在前幾年經人提議,“按照來路口的早晚編排序號,誰來得最早誰先開工,以次類推。”有了行規,避免了許多口角之爭,而且,在工作的過程中,彼此間也多了幾分幫助和包容。
“有的時候,都顧不上吃飯。”在向導王周論的印象里,“最早凌晨2點多就從家出來,那有的時候都排不上第一號。”
助手>>“聽廣播,熟悉路標、路況、路線”
需要向導的人,一般都對長春交通不熟悉,這就需要向導熟記長春的交通。“天天聽廣播,熟悉路標、路況、路線。”這幾乎成了向導們每天必做的功課,“改路標、修路、修橋等,交通狀況總有變化,不熟悉是絕對不行的。”
也許沒有人知道,做向導還有更大的難處,“經常遇到討價還價的人、送到地方少給錢的人、蠻橫不講理的人。”每逢遇到這樣的事,王周論都會權衡一下,適當地做出讓步,“凡事都得想開點,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
“做啥事都得有付出,要么是體力,要么是腦力。”正因做向導相對“負擔”輕一些,在這一群體中,有很多人都是親屬關系或夫妻關系,更不乏殘疾人,“彼此在一起,也能有個照應,不至于有事的時候落單。”
收入>>“活好一年能賺兩萬,活差就是萬兒八千”
在別人面前,向導們常說,自己干的是“乞討”的活,“整天站在大街上,見到有車迎面駛來,就得趕緊主動揮手,厚著臉皮跟人家談活。”剛開始,向導們覺得沒什么,但現在,他們有了不同的看法,“不賺錢,還得熱臉往人家冷屁股上貼,不值。”
“這活也有淡季和旺季之分,學生開學和旅游季節活多,平時活少。”曲彩珍說,“頭幾年活多,錢也實,一個人一年至少能賺兩萬多,這幾年不行了,活好一年能賺兩萬左右,活差就是萬兒八千塊錢,錢也變毛了。”
不只曲彩珍是這樣,其他向導的收入也如此,“到市里30元一趟,如果偏遠一點的,一趟就四五十塊錢。”他們做車主的“導航”,送完活就坐公交車回來,“有的時候,需要倒好幾趟車,白忙活的差事時有發生。”
沖擊>>“導航儀和地圖的出現,讓向導被冷落了”
但使收入下降的根源,向導們認為,是導航儀在“搶”他們的飯碗。王周論說,這些年來,長春不斷增設高速路口,外來車輛開始分散,在5年前,導航儀和地圖又開始走入市場,這為車主提供了諸多方便。漸漸地,他們也被冷落了下來。
“安個導航儀,能用好幾年,而地圖更廉價。”曲彩珍說,人們使用先進的導航設備是社會發展的需要,但這可苦了向導員們,“活少了,收入也打了折扣。”
在王周論的記憶里,長春剛設高速路口時就有向導。“活好的時候,一個路口干向導的人不少于30人,可現在,只剩下十幾個人了,而且大都是些老弱病殘的,身體好的都轉行了。”
轉行>>“或是打工或是開店,總之不會與導航儀打交道”
向導們曾希望收入能有所轉機,“但現在看來,不太可能了,社會發展這么快,說不準哪天,又有更高科技的導航設備問世呢。”他們中很多人都已對工作失去了信心,“死把著身子還賺不到錢,如果再這樣下去,連家都養不了了。”
昨日,在路口站了整整一上午,曲彩珍的手都酸了,可仍沒人愿意買她的單,這更堅定了她的念頭,“琢磨出去打工或是開個小店。”她的這個想法,在其他同行的心里,也早已經“生根發芽”了,“轉行是遲早的事,否則一家人日后可咋生活?”
“打工也好、開店也罷,總之不會與導航儀打交道。”向導們態度很堅決。
聲明:
凡文章來源標明“中國智能交通網”的文章版權均為本站所有,請不要一聲不吭地來拿走,轉載請注明出處,違者本網保留追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利;所有未標明來源為“中國智能交通網”的轉載文章均不代表本網立場及觀點,“中國智能交通網”不對這些第三方內容或鏈接做出任何保證或承擔任何責任。
征稿:
為了更好的發揮中國智能交通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中國智能交通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的企業、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投稿。投稿郵箱: [email protected](查看征稿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