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車來了”的前身“智能公交”最初在武漢上線,在微博上被稱為“公交神器”,現已在全國六個城市落地,活躍用戶每天至少打開兩次車來了App,平均停留時間在五分鐘左右。車來了本質上玩的是“公交車大數據”。
“車來了”的前身“智能公交”最初在武漢上線,在微博上被稱為“公交神器”。一個武漢市的“智能公交”App,短短時間內竟然累積了一百多萬用戶,完全在邵凌霜和團隊意料之外。他和團隊敏銳地意識到,這款產品的特質特別適合推廣到別的城市。于是,這位在武漢大學做講師的北大博士開始了創業之旅。迄今為止,車來了已經在全國六個城市落地。
邵凌霜并不是第一個想到將公交車信息做成App的人。一直以來,不論是各地政府、IT技術公司,還是公交車公司本身,都想要將公交實時地理位置充分利用起來。這些信息并非難于分享,但從實踐的層面,有很多障礙:沉入公交管理系統,對當地的用戶心理有充分了解等等。
但車來了的優勢在于,團隊成員都是該領域內的頂級專家,有非常豐富的數據分析處理經驗。用邵凌霜的說法,車來了本質上玩的是“公交車大數據”。通過由各地公交車管理系統提供的原始數據,結合由自己研發的數據處理方法和算法,提高公交車GPS信息精準度。比如在公交車上高架之后,系統無法獲得它的GPS信息,車來了就有一套算法估計到站時間。
除此之外,有一些不能實時告知用戶的公交車信息,也可以通過車來了的數據處理技術被識別出來。比如路途中有些地方要修地鐵,有些站點要挪地方,有時候要改道,在車來了的系統當中,車輛的行駛軌跡和站站之間的耗時發生變化,就會被及時添加進App中。
車來了的用戶當中,八成以上都是上班族,在交通高峰期時使用公交出行。用戶出行路程越長、線路選擇越少,就會越依賴車來了。這種情況之下,越精準,就越有競爭力。車來了可以告訴用戶,你關注的車在哪里,還有多少分鐘到站,后面還有幾輛車,大概什么時候會來。
目前,車來了的活躍用戶每天至少打開兩次車來了App,平均停留時間在五分鐘左右,在用戶量集聚起來之后,其中會有很多可以盈利的空間。而車來了現在的努力方向,也是“讓用戶使用時間延長,上車之后仍然可以使用”。
由于成長路徑特別,車來了自誕生起幾乎沒有花錢投過廣告,更多的是靠口碑傳播。為了省廣告費,就連程序員也會常常到附近的車站發傳單。令人意外的是,這樣的推廣方式不但有效,還能跟用戶面對面交流。
邵凌霜認為,初創團隊不該投入過多的廣告費,風險很高,而且團隊沒有足夠的現金,很容易死在初創時期。最初半年,在往武漢之外的城市拓展時,既拿不到數據,產品研發又沒有進展,團隊經歷了極其難捱的一個階段。回頭想想,邵凌霜覺得這段經歷對自己影響巨大。不斷遇到新鮮的問題,不斷地學習進步,在過程中解決問題,這樣的創業過程就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