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公路是近年來行業關注的熱點,但是在具體實施中還存在感知、應用、需求牽引等多個層面的缺陷,武漢理工大學呂能超教授提出了智慧公路協同精細感知與應用場景測試的思考和實踐經驗,并發出了“建設方、營運方、使用者、監管方到底需要什么樣的智慧公路?”的思考。武漢理工大學已經開始探索多維度低成本全時全域協同感知體系,并在路端感知中探索采用光柵陣列傳感光纖技術:通過線纜內布設多種類型傳感器感知震動、應變等信息,以此獲取路面或車流狀態;當前正在研究雷達與視頻融合的全時全域全息感知技術,實現重點路段精細感知。
交通行業作為節能減排的三大重點領域之一,在全球范圍交通領域的碳排放占碳排放總量的25%。公路基礎設施約占公路交通運輸碳排放總量的20%。那么交通運輸基礎設施如何實現節能減排的目標呢?交通運輸部科學研究院環境中心主任孔亞平研究員提出借鑒國外管理機制:政府制定目標和措施,承包商進行分解和落實,科研機構和高校提供智力和支持保障,大家各司其責,起到很好的聯動作用。建議從國家層面、交通運輸層面、公路基礎設施三個維度制定相關目標,制定涵蓋公路建設全過程的實施路徑和制度體系、制定涵蓋公路建設全過程的實施路徑和制度體系,不斷加強科學研究和技術創新等多個方面推動落實。
來自北京工業大學城市交通學院的伍毅平在論壇上分享了關于智慧公路運行風險綜合防控解決方案及思考。安全是交通運輸的核心目標之一,《交通強國建設綱要》、《數字交通規劃發展綱要》、《交通運輸部關于推動交通運輸領域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指導意見》等相關規劃都提出,以先進信息技術深度賦能交通基礎設施,全面提升基礎設施精準感知、精確分析、精細管理和精心服務,打造智慧公路實現安全、順暢、生態運行。伍毅平提出解決思路:從事后被動處置到事前主動預防,從一般治理轉化為靶向精準防控,從典型場景示范提升到全域泛化推廣,從采集層、處理層、防控層多層級設計風險防控的解決方案。
西南交大科學技術發展研究院李正章研究員提出了利用光伏解決交通運輸行業節能減排的方案,在高速公路建設中利用光伏玻璃BIPV、BAPV光伏等新型材料,可以有效盤活高速公路服務區、收費站、互通區等存量資源,建設“光伏發電+ 谷價儲能+余量上網”一體化平臺,應用于橋隧照明通風設施、服務區等公路系統用電設施當中或輸出到電網系統中,提高資源效率,降本增效。
華為站點能源銷售總經理劉哲輝在論壇上提出“平臺+生態”的思路,將電力電子技術、通信技術、AI技術這三大核心科技進行科技持續創新,并將數字化技術導入能源,跟隨業務演進,全模塊化/全制式統一電源平臺支持智慧高速業務。目前,華為已經與中交國通達成深度合作,中交國通作為全球領先的交通行業機電解決方案提供單位,積極研究政策及行業發展需求、快速響應高速公路的發展趨勢、提供差異化的智慧供電方案;華為作為全球領先數字能源解決方案供應商,面向交通行業擁有領先的ICT和電力電子技術,推動數字能源領域的全方位合作。雙方合作,形成“1+1>2”的優勢,共同助推交通運輸能源解決方案再升級。
交通智能化與能源應該如何融合發展?中交國通董事長孟春雷研究員結合多年的工作經驗,提出了自己的思考與觀點。交通系統、能源系統仍相對獨立,供給側、需求側沒有充分地協調、融合,受能源約束交通智能化程度不高,能源本身的智能化程度也有待提升,這是當前交通運輸綠色融合可持續發展面臨的問題。中交國通提出發展廣義車路協同來提升用戶獲得感的發展理念,多年來通過推動建設高速公路隧道廣播、分布式智慧供電系統等系列措施,使業主和社會用戶都取得了很好的獲得感。在交通能源的融合支持之下,智慧公路解決方案2.0將從智能應用事件、基礎能力建設、融合網絡及數字基礎支撐等多個層面的建設內容都將得以實現,從更高的層面來看,智能化+綠色低碳發展,正是從行業角度體現了中國的大國情懷。
聲明:
凡文章來源標明“中國智能交通網”的文章版權均為本站所有,請不要一聲不吭地來拿走,轉載請注明出處,違者本網保留追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利;所有未標明來源為“中國智能交通網”的轉載文章均不代表本網立場及觀點,“中國智能交通網”不對這些第三方內容或鏈接做出任何保證或承擔任何責任。
征稿:
為了更好的發揮中國智能交通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中國智能交通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的企業、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投稿。投稿郵箱: [email protected] (查看征稿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