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國智能交通產業持續蓬勃發展。那么,2018年,誰在影響中國智能交通?
2018年,我國智能交通產業持續蓬勃發展,市場總量實現了兩位數的增長。這與國家政策的推動和各種利好因素的影響是分不開的。
那么,2018年,誰在影響中國智能交通?
經過分析我們發現,2018年影響智能交通發展的部門、機構、企業甚至人物有很多,他們從不同層面,影響和推動了我國智能交通的繁榮和發展。限于篇幅,我們僅從管理層面和企業層面進行梳理。
智能交通的發展,離不開國家政策的支持。國家發改委、科技部、交通運輸部、公安部、工信部等是與智能交通相關的部委,也是規劃和管理部門。
2018年,五部委尤其是交通運輸部、公安部、工信部三個與智能交通直接相關的部委,從政策制訂、規劃引導、組織實施等方面,對我國智能交通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那么,2018年,他們對我國智能交通產業發展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
交通運輸部:圍繞“交通強國”建設,科學制定了平安交通建設綱要(2021年-2035年)。深化平安交通建設,優化完善智能交通發展體系,積極服務交通強國建設戰略實施。并規劃實施了平安交通三年攻堅行動方案(2018-2020年)。鼓勵并積極組織智能交通科技創新工作;加快推進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建設;加快京津冀交通一體化先行發展;加快推進“一帶一路”交通互聯互通,推動“一帶一路”建設與東盟、上合組織和歐亞經濟聯盟在交通運輸領域的對接;推進粵港澳大灣區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建設;大力推進前沿引領性技術等科技創新,組織做好綜合交通運輸與智能交通、先進軌道交通等重點科研專項的實施工作;組織開展自動駕駛、無人船舶等前沿技術研究與跟蹤,研究制定促進自動駕駛發展的政策文件,推動輔助自動駕駛技術在營運車輛領域的應用示范;大力推進智慧交通發展,推進交通運輸領域大數據應用;實施智慧交通讓出行更便捷行動計劃,推進國家綜合交通運輸信息平臺建設;深入開展國家交通控制網、智慧公路、智慧港口、智慧物流、交通旅游大數據等智慧交通試點示范,努力提升中國交通運輸的國際影響力。
(圖片源于網絡)
公安部:加快推進汽車電子標識標的推廣和應用工作;著力推進交通管理科技信息化建設工作,鼓勵和引導各級交通管理部門積極探索交通管理創新。2018年2月,公安部交通管理局印發《2018年道路交通管理工作要點》,不斷提升城市道路交通治理水平、深入貫徹大數據發展戰略,推進大數據深度應用,構建全國交通安全管理基礎數據資源池,促進技術融合、業務融合、數據融合,實現在線匯聚、互聯共享、開放兼容。并建設交通管理大數據分析研判平臺。
不斷優化提升城市道路交通信號燈配時智能化和交通標志標線標準化工作,完善交通設施,優化交通組織,規范交通秩序。
推廣應用“十二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科研成果,提升道路交通安全應急智能化水平。
順應智慧城市建設要求,充分運用大數據、云計算、互聯網、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技術,依托各級指揮中心,健全警情主導警務的指揮體系,推動各地構建情報研判主導、高效扁平指揮、精準機動勤務、實時監督監管“四位一體”的現代化勤務機制,打造多警聯動、屬地共治的管控模式。
指導各地積極推動地方立法,以法治手段治理地方道路交通安全突出問題,積極應對網約車、共享單車、共享汽車、自動駕駛快速發展帶來的新問題、新挑戰。
工信部:2018年4月12日,工信部、公安部、交通部三部委聯合印發《智能網聯汽車道路測試管理規范(試行)》,試行規范對測試主體、測試駕駛人、測試車輛等提出要求,明確省、市級政府相關主管部門依據本規范制定實施細則,具體組織開展智能網聯汽車道路測試工作。可自主選擇測試路段、受理車輛申請和發放測試號牌。
試行規范規定,智能網聯汽車自動駕駛包括有條件自動駕駛、高度自動駕駛和完全自動駕駛。有條件自動駕駛是指系統完成所有駕駛操作,根據系統請求,駕駛人需要提供適當的干預;高度自動駕駛是指系統完成所有駕駛操作,特定環境下系統會向駕駛人提出響應請求,駕駛人可以對系統請求不進行響應;完全自動駕駛是指系統可以完成駕駛人能夠完成的所有道路環境下的操作,不需要駕駛人介入。試行規范自2018年5月1日起施行。
《智能網聯汽車道路測試管理規范(試行)》的施行,推動了我國車聯網和無人駕駛汽車的發展,同時也為相關行業企業帶來了創新發展的良機。
工信部推動成立了“國家制造強國建設領導小組車聯網產業發展專項委員會”,統籌推進產業的發展。同時聯合發改委、科技部發布了《汽車產業中長期發展規劃》,明確將智能網聯汽車作為汽車產業發展的一個重要突破口,出臺車聯網和5G發展行動方案。
2018年11月,工信部發布車聯網(智能網聯汽車)無線電頻率規劃,明確規定智能網聯汽車通信頻段,同時,對相關頻率、臺站、設備、干擾協調的管理作出了規定。該文件的發布對于促進我國智能網聯汽車產品研發、標準制定及產業鏈成熟將起到重要先導作用。
近年,工信部一直在推動智能網聯汽車的發展,并做了大量的研究和規劃工作,《智能網聯汽車道路測試管理規范(試行)》的發布和施行,意味著無人駕駛汽車有望在更多實際道路測試,也標志著我國無人駕駛汽車的發展進入一個全新階段。
過去,一提到智能交通,人們首先想到的是BAT。BAT在智能交通領域已經布局多年,比如地圖服務,基本都是他們的“天下”。他們成為推動中國智能交通發展的重要力量。后來,又多了一個后起之秀D,也就是滴滴。基本上,他們的交通業務主要都集中在“互聯網+交通”領域。
那么,2018年,BATD四巨頭對智能交通發展都產生了哪些影響?
B百度:近年,中國已經成為全球無人駕駛領域的技術領先者之一,百度是最早布局無人駕駛的互聯網企業,是無人駕駛的探路者和引領者。
在2017年11月舉行的百度世界大會上,百度公司董事長兼CEO李彥宏表示,百度已經與江淮、北汽、奇瑞等車企進行量產自動駕駛汽車的合作,并與雄安等部分城市政府達成合作,打造無人出行服務。
2017年12月,在第四屆烏鎮世界互聯網大會上,李彥宏透露,百度與金龍合作推出的無人駕駛量產車將在2018年面世,智能駕駛將是百度下一波營收的突破點。
2018年11月1日,2018百度世界大會在北京舉行,一舉發布了智能城市交通治理解決方案、車路協同解決方案、智能停車及自動泊車解決方案、智能車輛管理與調度解決方案、智能城管解決方案等百度AI城市八大解決方案。并聯合發改委交通所發布首個《AI+:面向未來的智能交通》,同時聯合交通運輸部、公安部、發改委、工信部、住建部等十余位專家,成立百度智能交通顧問委員會。
李彥宏首次明確提出,百度正在用AI思維來做智能交通。李彥宏表示,相比 AI,互聯網已經是一個過時的思維了。互聯網思維只能降低10-15%的擁堵時間,而 AI 思維則能降低30-40%的擁堵時間。
2018年11月2日,百度Apollo雄安智能交通研究院正式揭牌,將傾力打造智能交通示范區。
百度認為,在當今大數據時代,只有AI才能有效的對數據進行分析規劃,因此需要利用 AI 打造智能交通,一個能夠全面感知、全面決策甚至還能夠進行實時控制的交通網絡。與傳統交通管理思維不同的是,AI思維是用全量實時的數據來感知交通實際情況,城市每一輛車所在具體位置,每一個紅綠燈口有多少輛車,這些車移動的方向等。通過對這些情況進行全局調整,可以大幅度提升城市交通運營效率。
AI思維的智能交通,具備全面感知、全局決策、實時控制的特點,可以大幅度提升城市交通效率。
如果說過去百度的智能交通還停留在無人駕駛等領域,那么,2018年百度AI交通戰略的全方位發布,則讓百度智能交通鏗鏘地落到了實地。
(圖片源于網絡)
A阿里:在2017年10月11日舉行的杭州云棲大會上,阿里云城市大腦1.0正式發布,杭州成為了“城市大腦”最早落地的城市。阿里云城市大腦的切入點也是智能交通,也就是“交通小腦”。城市大腦具備信號燈優化、交通事件實時識別、應急車輛優先調度、重點車輛管控等功能,因此,首先消滅了從攝像頭到紅綠燈的“最遙遠的距離”。
繼2017年阿里云城市大腦在杭州成功布局之后,2018年向省外、甚至是向國外拓展。截至2018年5月,重慶、蘇州、澳門、吉隆坡等11個城市已經先后引入阿里云ET城市大腦。
2018年6月28日,阿里云研究中心發布《城市交通數字化轉型白皮書》指出,過去20年,中國城市投資超過5000億元建設的傳感網絡已經領先全球,但硬件重復建設、單點功能微改良帶來的“治標不治本”問題愈演愈烈,因此急需升級到“最強大腦”。
2018年9月14日,阿里巴巴AliOS宣布將與英特爾、大唐電信集團展開智能交通-車路協同領域的戰略合作。根據協議,基于英特爾處理器的邊緣計算平臺在V2X上的應用,AliOS將與其共同探索5G通信技術,大唐電信集團則會為AliOS提供LTE-V2X通信技術。未來,他們將全面布局智能道路交通網絡建設,打造數字化和智能化的交通體系,實現車路協同。
實際上,對于阿里巴巴來說,車路協同是其在自動駕駛領域重要的路線之一。2018年9月6日,阿里巴巴與交通運輸部公路科學研究院簽署戰略合作,成立車路協同聯合實驗室,籍此共同探索自動駕駛和道路智能化解決方案。
阿里在公共交通移動支付場景不斷布局和滲透,乘客不但可以刷支付寶二維碼乘車,還可以語音購票、刷臉進站等,這些技術已經應用到多個城市,給城市出行帶來極大便捷和科技體驗。
此外,阿里還積極布局智慧停車市場,極大地促進了智慧停車產業的創新發展。
T騰訊:2018年10月23日,騰訊在2018中國城市智慧交通大會上發布了以乘車碼、智能出行助手、定制巴士、城市神經中樞在內的四款智慧交通產品。據悉,目前全國已經有超過5000萬用戶在使用乘車碼,支持BRT、公交、地鐵、索道、輪渡等多個智慧交通移動支付場景,覆蓋城市超過了100個。
騰訊智慧出行覆蓋自主出行、共享出行和公共出行三個場景,以騰訊車聯、騰訊自動駕駛、騰訊位置服務、騰訊乘車碼為四個業務結合點,以內容平臺和安全保證體系為輔助,而底層支撐為騰訊 AI 和騰訊云。
騰訊表示,交通是騰訊在產業互聯網探索中非常重要的領域之一。騰訊希望能夠發揮過去20年在科技方面的實踐成果,成為公共交通行業的數字化助手。
騰訊自從完成組織架構調整,宣布戰略轉型以來,騰訊從C端向B端轉型動作十分集中,在智慧出行領域,依托微信支付,騰訊將在智能交通領域下一盤海陸空全覆蓋的大棋。
交通是騰訊“互聯網+”戰略中非常重要的領域之一。
2018年11月1日,以“開放·共生”為主題的2018騰訊全球合作伙伴大會在南京舉行。騰訊正式發布出行領域戰略,推出智慧出行——“四橫兩縱一中臺”的業務矩陣。四橫指的是智慧出行的四個業務矩陣,包括騰訊車聯、騰訊自動駕駛、騰訊位置服務,騰訊乘車碼,這是騰訊助力出行產業升級的基礎平臺;兩縱是指騰訊海量內容平臺和安全保障系統;而騰訊AI和騰訊云作為中臺,為業務矩陣提供底層保障,幫助車企建立自己的車聯網云平臺和超級大腦,提供全方位智能服務。
騰訊交通行業業務包括:覆蓋航空公司、機場港口、高速公路、軌道交通、城市道路交通、鐵路客貨運輸、城際鐵路、物流運輸、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等“大交通”各個領域。
騰訊智慧交通業務包括:通過自身的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移動互聯網、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和產品,圍繞“旅客出行服務”等應用場景,與眾多合作伙伴一起為交通運輸企業打造“公交云”、“地鐵云”、“智慧場站”、“智能安防”等智慧交通系列產品和解決方案。
騰訊優圖基于深度學習的AI技術在交通領域的應用,有車輛檢測、車輛追蹤、車輛屬性、車牌識別、以圖搜圖等等。
同時,騰訊將通過對地圖、互聯網連接、圖像識別等方面的投入,進行無人駕駛技術的前期技術驗證,騰訊公司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馬化騰表示,希望騰訊未來能開發基于AI的無人駕駛汽車技術。
騰訊自動駕駛實驗室負責人表示,發展自動駕駛技術,是騰訊智慧出行戰略布局中的重要一環,2018年是騰訊自動駕駛的產品化元年,騰訊將重點推進L3產品落地,并為L4及L5提供場景數據支撐。
2018年4月,騰訊的無人駕駛汽車跑上北京的四環路。
D滴滴:在2018年1月25日,滴滴在北京舉行了“2018智慧交通峰會”。峰會上,滴滴推出了智慧交通戰略產品“滴滴交通大腦”,將攜手交管部門,運用AI的決策能力解決交通工具與承載系統之間的協調問題。同時發布了2017智慧交通出行報告,闡述了滴滴在智慧交通領域全面診斷城市交通的運行情況。
滴滴出行創始人、CEO程維表示,“我們希望滴滴不僅是連接用戶和司機的出行平臺,人、車、路、燈和背后的交通決策體系未來都會線上化,我們希望未來能夠成為智慧交通的服務商。”
據滴滴出行CTO張博介紹,滴滴交通大腦是兼備云計算、AI技術、交通大數據和交通工程的智能系統,也是智慧城市面向未來的標配。將攜手交管部門,運用AI的決策能力解決交通工具與承載系統之間的協調問題,是滴滴交通大腦未來的方向。
滴滴出行還宣布成立了AI Labs(人工智能實驗室),以加大人工智能前瞻性基礎研究,加快推進全球智能交通前沿技術發展。
滴滴出行智慧交通負責人介紹,滴滴自2017年3月在濟南首次建設智慧信號燈之后,相繼在武漢、成都、貴陽等20多座城市落地。截止2017年底,滴滴優化超過1200個信號路口,發布并上線100多塊誘導屏產品,實時反映50個城市交通運行情況。按照計劃,滴滴2018年將計劃優化10000個路口。
據悉,滴滴交通大腦已在全國20多座城市進行部署,從智慧誘導屏、智慧信號燈等智慧交通著手。
滴滴布局智能交通還不止于此,2018年伊始,滴滴就在自動駕駛領域馬不停蹄、動作不斷。滴滴相關負責人表示,滴滴將在在美國和中國的三個城市進行自動駕駛汽車測試,目的是為了明年初推出完全自主的車隊服務。
過去,一提到智能交通,人們首先想到的是BAT,現在又多了一個D,即滴滴。滴滴已經不滿足于網約車業務,而是將業務觸角延伸到智能交通的各個方面。
在互聯網行業現在有三朵最知名的“云”——阿里云、百度云、騰訊云,他們都聚集在智能交通上空。百度云正透過云生態下的“交通大腦”,試圖從數據中挖掘更多價值,推進智能交通的全面云端化。阿里云、騰訊云則不斷加大智能交通市場的布局和覆蓋力度。
(圖片源于網絡)
阿里云、百度云、騰訊云,滴滴智慧交通、阿里云城市大腦,可以說一個比一個強大。未來,可能還會有一朵“滴滴云”。未來,智能交通市場的蛋糕將越來越大,四巨頭在智能交通領域將展開一場科技與實力的較量。
巨頭的參與和競爭,有利于智能交通的發展。由于他們的參與和創新,極大地豐富了“互聯網+交通”的內涵,從而提升了中國智能交通的整體競爭實力和在世界智能交通領域的地位和影響力。
除了四大互聯網巨頭之外,智能交通市場還有一大批傳統智能交通企業,如海信網絡科技、千萬科技、易華錄、電科智能、銀江股份等。
之所以稱之為“傳統智能交通企業”,是為了區別BATD等互聯網企業。其實他們也都是智能交通創新發展的踐行者和探索者,他們也在各自的領域,深刻影響著中國智能交通的發展。限于篇幅,再加上企業眾多,在此就不一一述評。
實際上,四大互聯網巨頭并不直接做交通,更不做產品,而往往是通過與傳統智能交通企業合作,來實現自己的業務布局,比如無人駕駛汽車,大多都是與汽車制造商合作,自己并不造汽車。共建生態,做連接,做自己最擅長的,是他們的原則。
騰訊給自己的定位是“三個角色”,也就是騰訊要專注做三件事:做連接、做工具和做生態。騰訊公司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馬化騰各方表示,騰訊將扎根消費互聯網,擁抱產業互聯網。從連接人、服務及設備,到連接各行各業、為其轉型升級助力。“連接一切”,這是馬化騰為騰訊規劃的長遠戰略目標。
互聯網巨頭缺少對交通行業的深度理解,而傳統智能交通企業正好彌補了這一短板,真正落地的智能交通項目離不開二者的緊密合作。傳統智能交通企業擁有多年的行業經驗,利用這些資源可以帶動互聯網企業快速走進更多的城市,從而加快其技術的落地應用。在阿里城市大腦建設初期,阿里云就聯合了13家企業,杭州交通小腦項目也主要由中控信息、銀江股份以及海康威視等企業共同完成。
截至目前,滴滴也已經與多家交通信號控制器廠商及信號優化服務商建立合作關系,推進互聯網+智慧信號燈的升級換代,包括海信網絡科技、海康威視、易華錄、南京萊斯等。
傳統智能交通企業在行業深耕多年,產品和方案遍布多個城市,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和雄厚的客戶資源,與之合作,也是互聯網巨頭將智能交通業務快速復制的一條捷徑。
互聯網巨頭與傳統智能交通企業結合,共同構成中國智能交通產業“雁陣”,成為推動中國智能交通產業發展的核心力量,不但影響著中國智能交通的發展,也影響著世界智能交通的發展。
聲明:
凡文章來源標明“中國智能交通網”的文章版權均為本站所有,請不要一聲不吭地來拿走,轉載請注明出處,違者本網保留追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利;所有未標明來源為“中國智能交通網”的轉載文章均不代表本網立場及觀點,“中國智能交通網”不對這些第三方內容或鏈接做出任何保證或承擔任何責任。
征稿:
為了更好的發揮中國智能交通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中國智能交通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的企業、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投稿。投稿郵箱: [email protected] (查看征稿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