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扶持力度持續上升
根據貝恩停車產業報告顯示,近幾年中國停車行業規模正在以年均18%的增速快速增長,預計到2021年,停車交易整體規模將達萬億。其中,商業體規劃車位交易額7800億元,路側停車位交易額將超過2000億元。由此可見,停車市場是一個萬億級的大市場,因此,無論是政府還是企業,都十分重視。
(圖片源于網絡)
2018年,從中央到地方,從省到市,對停車行業的政策扶持力度不斷上升。據不完全統計,全國25個城市在2018年政府報告中明確提出關于城市停車的工作任務和計劃。
北京市2018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制定全市地面停車規劃,實施公共區城停車管理網格化巡查加強交通靜態管理。并將“充分利用地下人防空間,提供1萬個停車位、500處公益便民和社會服務場地"列為北京市2018年重要民生實事項目。海淀區政府提出,積極挖潛新增停車位5000余個,加強科技手段運用,提升停車設施使用效率。朝陽區政府明確提出推廣智慧共享停車。推進5處立體停車設施建設,多種方式擴充停車泊位1.8萬個。
成都市將推進立體停車庫和電子圍欄試點建設列為2018年全市交通運輸重點工作,進一步推動共享交通健康發展。
廣州市2018年政府找工作報告提出,實施停車場條例,完善停車場充電樁建設。
廣州市交通委工作計劃提出,推進停車場立法和實施工作,改革城市道路停車管理模式,逐步建立政府直接監管新模式;組織開展全市停車資源普查,建立停車資源數據庫;建設全市統一的停車信息系統平臺,引導各類停車資源的錯時共享。
貴陽市將建設“社會智能化停車管理服務平臺,新增停車位10000個”列為民辦的“十件實事”。
杭州市2018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將新建停車泊位45000個,大力推進共享拍位、共享信用服務亭、道路停車支付寶無感信用支付等智慧應用工作。
呼和造特2018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在城區類道路全面施劃停車位引導機關逐步向社會開放,建設10座立體,新增停車泊位2萬個。
昆明市2018年政府工作報告:加快推進機動車停車泊位擴容工程,新增機動車泊位1.2萬個。
南昌市城市管理委員會2018年工作要點提出,加大公共停車場力度,一是全市新增十萬個以上停車泊位,其中建設75個公共停車場,新增約2.2萬個公共停車泊位;二是充分調動社會力量,挖掘停車資源,整合現有停車資源,建立智慧停車誘導系統,促進全市停車產業化、規范化、智能化。
深圳市2018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建成智慧立體停車庫20個,并逐步建設全市統一的智能停車系統。建成智慧立體停車庫20個。
沈陽市2018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新建盤活停車泊位20萬個,探索共享停車新模式,努力緩解停車難問題。
石家莊2018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完成主城區停車場規劃,從2018年起,每年建成10個以上停車場,2020年至少建成社會停車場30個以上。
重慶市2018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2018年開工建設公共停車場80個,新增公共停車泊位2萬個以上;6月底前,開發并上線運行重慶市智慧停車系統;年成前,完成主城區10萬個停車泊位的智能化改造。2019年實施計劃為,開工建設公共停車場80個,新增公共停車泊位2萬個以上,完成主城區10萬個停車泊位的智能化改造。
從中可以看出,各地方政府都在加大對智慧停車產業的扶持力度。我們以深圳為例,2018年6月26日,深圳市發改委等七部門聯合發市《深圳市停車設施建設專項規劃(2018- 2020年》 ,提出將啟動停車設施建設“百千萬工程”,至2020年,將新建“百”個公共停車場項目、改造有停車設施建設需求的“千”個老舊居住(小)區、新增“萬”個路邊停年泊位,重點緩解醫院、公園、學校、機關、交通樞紐、旅游景區等公共設施集中區以及老舊居住(小)區停車難問題。
根據《專項規劃》,至2020年,深圳市政府將投資建設181個公共停車場項目,提供約7.12萬個泊位。其中,公園類用地項目40個、醫院類用地項目25個、學校類用地項目23個、機關單位類用地項目15個、交通用地類項目8個,旅游景區、街邊綠地等其他類用地項目70個。新建的公共停車場項目將分3個批次實施: 2018年新建公共停車場48個,投資約48.22億元; 2019年新建公共停車場78個,投資約50.36億元; 2020年新建公共停車場55個,投資約39.63億元。
面對巨大的停車設施建設缺口,引人社會資金顯得尤為重要。記者了解到,本次規劃近期優先實施的項目共337個,其中公共停車場項目將分3類實施:第一類采用市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共113個項目,提供約5. 35萬個泊位。投資約98.24億元;第二類采用市政府直接投資模式,共25個項目,提供約0.6萬個泊位,投資約9.04億元;第三類采用區政府投資模式,共43個項目,提供約1.17萬個泊位,投資約30.93億元。
到2020年, 全市累計新增40萬(含配建類35萬)個。
以上停車位,停車產業規模達到300億元以上,并率先構建國內首個城市級智慧停車體系,培育一批國內行業領軍企業。同時,鼓勵支持企業、單位、個人等停車位資源錯時共享使用,支持移動終端互聯網停車應用的開發與推廣。
政策扶持,為云停車市場發展注入了強心針,無論是從業者還是投資者,對云停車市場未來發展的信心更堅定了。因此,2018年,仍不斷有企業殺入云停車市場。
資本市場仍然追捧云停車行業
2018年,資本市場對云停車行業的熱情仍然高漲,首先我們從融資方面看:
2018年1月,小貓停車宜布獲得新豪方集團8000萬元B輪融資。雙方將在智能停車場改造、停車場建設、運營管理,資產證券化運作等業務領域進行深入合作。目前,小貓停車已服務深圳地區的500多個高端大型商場和中央商業區,在建或在簽的智慧停車項目達200多個。2017年10月,小貓停車曾獲深創投及賽馬資本投資。
(圖片源于網絡)
2018年2月,螞蟻金服旗下全資子公司上海云鑫2億元戰略人股順易通20%股權。“順易通”是捷順科技子公司,主要從事智慧停車的運營及車生活的服務,捷停車APP是順易通核心產品。2017年,捷順科技正式以順易通為運營主體,選取重點區域市場規模化推廣智慧停車業務。“捷停車”曾與螞蟻金服攜手為上海浦東國際機場聯手打造了“無感支付”停車場系統。
2018年3月,停簡單宣布完成數億元人民幣B+輪融資,本輪融資由螞蟻金服領投,停車產業投資本陽光海天跟投,前期投資方復星集團、紅星美凱龍等繼續跟進。停簡單目前已經與國內25個城市的超過3500家高價值停車場開展合作,覆蓋超過120萬車位,為全國超過3000萬車輛提供停車收費與支付服務。
2018年3月,智慧停車企業南京輝通科技自曝獲近千億元投資,由人民日報、國騰資本、東方頭條等機構聯合投資。
2018年3月,智慧停車服務商北京車位管家科技有限公司宣布1億元A+輪融資,由錢包控股和悅道資本聯合投資。車位管家CEO趙東華表示,此輪融資將用于發展車位管家智慧停車業務,推動錢包控股合作場景的整體戰略布局。截至2017年底,車位管家的智慧停車業務已覆蓋全國24座城市和地區。
這,還不是全部。其實,在去年年底,云停車行業融資就開始升溫。
2017年11月,停車運營公司陽光海天停車產業集團宣布獲得15億元融資。此輪投資由美國華平投資集團領投,紅星美凱龍跟投。陽光海天創始人CEO閆亮表示,本輪資金到位之后的12個月之內,陽光海天將至少拿出10億元用于換取車位。目前,陽光海天在中國40余個城市管理停車場200余個,服務車位近20萬個。15億元資金在2018年有沒有到位,未見后續報道。
2017年12月,“愛泊車”獲過億元A輪融資,中美綠色基金領投、高榕資本跟投。本輪融資將用于研發智能泊車的新技術、新產品,以及開拓海外市場。目前,“愛泊車”已在北京,上海、西安市場等城市簽約1000+停車場。
2018年云停車市場延續的融資熱,折射出云停車市場的行業景氣度。
停車行業掀起“無人化”革命
2017年10月,中國云停車產業聯盟發起攜手共建“無人化停車新業態”的倡議,在智慧云停車行業掀起了停車無人化革命。
“無人值守”在停車行業喊了多年,但是要真正實現無人化,并非易事。停車管理是一個傳統行業,目前多數停車場設備落后、智能化水平低、運營效率低、人工成本高,不能及時有效收集與監測停車場數據,而這些數據,對優化停車場管理、提升服務品質和經濟效益,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互聯網+”和移動支付的興起,推動了停車場智能化、聯網化發展,讓無人化成為可能。因而,推動我國停車場行業的無人化升級,從而實現真正的城市智慧停車。
無人值守模式和無感支付模式,很大的簡化了物業管理工作,節省的大量的人力成本,提升了物業管理效率和效益。近兩年,以車牌識別技術為基礎的無人值守解決方案的出現,不僅提升了停車場通行效率,更為物業管理方節省了大筆人員開支,可以預見,無人化將會成為停車場管理方案的熱點與未來發展趨勢。
中國云停車產業聯盟理事長楊義平告訴記者,從2014到2017年,停車管理行業叫車牌識別時代。停車無人化,預示著停車場管理車牌識別的時代將要結束,一個真正的停車無人化時代即將來臨。2017-2018年是智慧云停車行業的轉折期,2018將是停車收費無人化勢發展元年,無人化的呼聲日益高漲!
2018年,停車無人化已經形成趨勢,并成為智慧云停車的新風口。
車牌識別廠商面臨挑戰
前幾年,云停車市場各企業幾乎打得頭破血流,但是大家都沒有盈利,盈利的是設備廠商,賺得盆滿缽滿的是車牌識別廠商。
近日,一段只需要用手機里提前拍好的車牌照對準停車場車牌識別系統的攝像頭,就能輕松打開道閘的視頻在網上瘋傳,引發輿論廣泛關注及熱議。風靡一時的車牌識別技術,原來存在如此大的漏洞!
調查發現,網絡所傳視頻中的停車場。用的是一些尚未進行算法升級的車牌識別系統,只具備車牌檢測、識別功能,無法區分真實車牌和手機照片,因此確實存在行業性管理漏洞。
隨著車牌識別技術成為停車場行業主流,純車牌識別停車場已在大中型城市落地生根,.以車牌識別技術為基礎的無人值守解決方案的出現,不僅提升了停車場通行效率,更為物業管理方節省了大筆人員開支。但從技術角度而言,當前車牌識別技術的優化方向更多是針對復雜識別場景適應性,對人為逃費的場景考慮相對不足。少數車主利用這些漏洞,絞盡腦計研究出逃費“高招”,在諸多逃費方法中,利用手機內拍的車牌照片瞞騙車牌識別系統進行逃費的做法極具代表性。逃費車主首先通過用手機拍攝停車場內的月租車車牌,然后將手機拍攝的車牌照片放置在車牌識別設備前,車牌識別成功后,即可開閘出場。這給停車場管理者和車牌識別廠商帶來了新的挑戰。
(圖片源于網絡)
國內智慧云停車行業領導廠商捷順科技最新推出的V2.7版本車牌識別算法中,除了對新能源車牌識別率、相似字符識別率做了優化外,同步加入了手機照片防偽功能。在設備算法程序升級后,識別器除了檢測車牌外,還可針對整個車頭區域做分類識別,有效辨別出手機照片偽造的月卡車牌,支持地感優先觸發,以保障月卡車主的通行權益。
看來,停車場管理系統也需要AI的加持。
其實,車牌識別廠商面臨的挑戰還在后面,汽車電子標識(俗稱“電子車牌”)正在加快推廣應用,一旦電子車牌普及,停車場可能就不再需要傳統車牌識別系統了。因此車牌識別廠商還須未雨綢繆,及早應對。
大戰升級,停車云停車市場起硝煙
云停車市場,引無數英雄競折腰。近兩年,無感支付、掃碼支付等作為最適合停車管理行業應用的便捷支付方式在停車管理行業迅速普及,越來越多的巨頭開始搶灘停車支付市場。
繼2017年6月全國首個支付寶無感支付停車場落戶上海虹橋機場后,2018年5月,深圳市寶安國際機場攜手微信支付正式推出全國首個“微信無無感支付”停車場。一時間,停車場無感支付市場硝煙驟起。
與傳統收費方式相比,無感支付停車場車輛出場通行時間由原來的10秒縮短至不足2秒,真正做到了不停車通行,通行效率提高了80%多。因其便利性及高效性,無感支付越來越受到停車場管理方、車主、及支付機構等的青睞。
在無感支付加速滲透的同時,微信、支付寶、中國銀聯、民生銀行、建設銀行、中興銀行、招商銀行等巨頭、支付機構也紛紛通過與智慧停車企業合作、入股等形式,涉足停車場無感支付,無感支付大戰逐漸升級。
2017年6月,支付寶在上海虹橋機場打造出國內首個無感支付智慧停車場后,又聯合捷順科技控股子公司“捷停車”在上海浦東機場推出“無感支付”停車場。
2018年2月,支付寶母公司螞蟻金服子公司2億下注捷停車,從此支付寶與捷停車便迅速在停車場無感支付領域“跑馬圈地”。截至2018年5月底,支付寶已攜手“捷停車”在全國53個城市開通了超過800個停車場無感支付項目,基本覆蓋全國主要大中及部分小城市。
捷順科技早幾年一直很低調,2017年,為重塑捷順“智慧城市新生態”領導者的高科技品牌形象,捷順科技對企業定位和品牌logo進行了全面升級,對公司業務進行了戰略調整。2018年,捷順科技已經從傳統制造企業轉型成為互聯網科技創新型企業,實現了華麗蛻變。
來自捷停車的數據顯示,2018年前5月,捷停車共新簽訂近6000條智慧停車車道數,較年初增加80.4%,覆蓋車位約160萬個。 另外,截至目前,捷停車共有6000多個停車場實現聯網,聯網停車場數較年初增長42%,C端用戶數超130萬,日均智慧停車線上交易筆數突破20萬筆,日交易筆數較年初同比增長100%以上。2018年捷停車將覆蓋全國200多個城市,近萬個停車場。2018年6月,捷順科技推出“千城加盟計劃”,放開全國近3000個市、縣的空白市場資源。
支付寶、捷順科技、自身開放式模式等多重優勢助推下,捷停車無感支付業務一日千里。據了解,捷停車“無感支付”已在全國開通近3000家停車場,并計劃于2018年底前新開通達到8000-10000家,其全國無感支付停車場項目數已雄踞智慧云停車領域霸主地位。捷順科技在與支付寶的合作中實現了雙贏。
支付寶和微信支付的加入,讓本來就熱鬧的云停車市場更加熱鬧。停車場無感支付作為當前最為便捷的一種支付方式,將快速普及,并受到越來越多資本的關注。相信還會有更多的力量加,入進來。看來,云停車市場的好戲還在后頭。
聲明:
凡文章來源標明“中國智能交通網”的文章版權均為本站所有,請不要一聲不吭地來拿走,轉載請注明出處,違者本網保留追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利;所有未標明來源為“中國智能交通網”的轉載文章均不代表本網立場及觀點,“中國智能交通網”不對這些第三方內容或鏈接做出任何保證或承擔任何責任。
征稿:
為了更好的發揮中國智能交通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中國智能交通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的企業、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投稿。投稿郵箱: [email protected] (查看征稿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