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此,記者多方走訪了解到,深圳市三大公交企業下屬的公交車半數以上已安裝安全防護杠,目前已有試點加裝安全隔離門。但考慮到司機駕駛的空間和處理應急突發事件的方便性,各大公交企業正在和汽車廠商研究安全防護隔離設施方案,具體安裝方案有待商榷。
(部分公交車駕駛室加裝了安全隔離門)
通 知
明確要求公交車駕駛區域 安裝安全隔離設施
據悉,為了保障公交車輛運營安全,深圳市公共交通管理局下發了《深圳市公共交通局關于進一步加強公交車輛運行安全保障工作的通知》。通知中,深圳市公共交通管理局明確要求各公交企業結合實際,結合不同車輛的特點,在公交車駕駛區域安裝安全防護隔離設施。
記者了解到,深圳東部公交公司已經開始試點,在 19 臺公交車上安裝了隔離門。東部公交相關負責人表示,安裝隔離門充分考慮安全性、穩固性和舒適性,未來會跟車輛制造商研究全面加裝隔離門。
不過也有業內人士對于公交車安裝隔離門持保留意見,"安裝隔離門不僅壓縮了司機活動空間,還會影響司機處理突發事件的效率。更重要的是,司機因自身健康問題無法駕駛車輛時,其他乘客也不能進入駕駛區操作方向盤,這類事件以往也曾發生過。"該人士認為,應該多措并舉減少乘客干擾運營安全事件,特別是要對無理取鬧、毆打司機、搶奪方向盤的乘客依法嚴懲。
調 查
公交公司與車廠溝通擬定隔離設施安裝方案
記者從深圳巴士集團獲悉,早在萬州公交事件發生之前,巴士集團的大部分公交駕駛室已有相關防護措施,但多為半封閉式,且高度偏低。目前,巴士集團擁有純電動公交車共 6035 輛,涉及車輛廠家有比亞迪、南京金龍、五洲龍,涉及的車型包括中巴、大巴、雙層巴士等 7 種。其中,60% 的車輛駕駛區已經安裝防護杠,39% 的車輛安裝了透明塑料防護門(高度與防護杠一致),少量車輛無護圍。
據巴士集團相關負責人介紹,今年 11 月 15 日,巴士集團與比亞迪、南京金龍、五洲龍車廠進行溝通,要求其為每種車型制定車輛駕駛區安全防護隔離設施安裝方案。目前,車廠已經提供初步安裝方案,巴士集團正在對初步安裝方案的安全性和可行性進行研究。下一步,巴士集團將根據車廠提供較為成熟的安裝方案,召開專項會議對其安全性、可行性進行研討,研討通過后對部分車輛進行安裝試用。
記者從西部公汽公司獲悉,該公司目前下屬的公交車輛約為 5000 輛。西部公汽要求駕駛員在行車過程中做好服務工作,盡量避免與乘客發生糾紛;萬一發生乘客搶奪方向盤或毆打駕駛員行為的,要求駕駛員立即采取安全停車措施,避免影響車輛行車安全。
根據上述通知,西部公汽組織安全管理人員進行公交車駕駛室安全隔離設施討論研究,為確保駕駛安全,在安裝駕駛室隔離設施時要充分考慮駕駛員駕駛過程中的視線影響、駕駛舒適性、安裝的牢固性和駕駛員應急工作處置的方便性。
西部公汽相關負責人向記者表示,目前,西部公汽已聯合車輛生產廠家初步完成對公司 19 種車型擬訂了 8 個試安裝方案,正在對接車輛廠家開展試安裝相關工作,在車輛上試安裝后根據駕駛員使用情況進一步完善安裝方案,確保駕駛室隔離既要盡量保障駕駛員人身安全也要防止或減少其他隱患產生。
試 點
東部公交 19 臺車駕駛區試裝玻璃門
記者從深圳東部公交公司獲悉,目前該公司已在三分公司和七分公司的 19 臺車上的駕駛區試裝了玻璃門。
深圳東部公交公司技術部門負責人表示,該公司在 19 臺車上試裝的駕駛區域安防玻璃門,采用"無邊框半包圍式設計、釋放司機最大轉角空間和安全防護"的設計理念,車輛行駛中駕駛員視線不受影響,駕駛員應無束縛感,能有效將駕駛員與乘客進行安全隔離,給予駕駛員安全的駕駛空間,防止駕駛員安全行車受到侵擾。
該負責人還談到,針對駕駛員本身可能發生的突發狀況,應全面采用無邊框半包圍式結構,保留一定空間以確保急救措施能順利進行。
對于其技術要求,該負責人說,設計要簡捷、美觀、安全牢固,隔離設施的布局和感觀上應與車廂整體保持協調性;安全防護隔離設施不能影響倒車鏡及前門上下客的視線,能看到前門上客踏板;安全防護隔離設施下層高度為 70 厘米,采用不銹鋼、鋁材或 PC 材料的蜂窩板;上層高度為 80 厘米,采用無邊框半包圍,厚度為 6~8 毫米的透明 PC 膠板或安全鋼化玻璃。
該負責人說,現在對已試裝產品的使用效果跟蹤,對已試裝產品改進與完善,確定最終的技術要求,啟動招標工作,最后進行批量安裝、全面推廣。
聲明:
凡文章來源標明“中國智能交通網”的文章版權均為本站所有,請不要一聲不吭地來拿走,轉載請注明出處,違者本網保留追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利;所有未標明來源為“中國智能交通網”的轉載文章均不代表本網立場及觀點,“中國智能交通網”不對這些第三方內容或鏈接做出任何保證或承擔任何責任。
征稿:
為了更好的發揮中國智能交通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中國智能交通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的企業、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投稿。投稿郵箱: [email protected] (查看征稿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