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嗅、砍柴、騰訊科技、速途……,技術宅的小伙伴們,對這些新銳科技媒體應該并不陌生。作為科技界一股全新思潮、媒體界的“網紅”,這些國內頂尖新銳科技媒體究竟是怎么看海信的?
虎嗅網:智慧交通的夢想,與下雨就罷工的信號燈(節選)
作為一個北漂,我選擇定居北京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這里的基建與市政規劃已經代表了北中國的最高水平。然而與高企的房價相比,公共服務的水準卻依然不相匹配。比如我家門口的一個十字路口,每逢刮風下雨,那臺已經斑駁不清不知原產為何的交通信號機就會罷工。幾小時后才會有交警帶著路政人員,用柴油發電機現場“輸血”,把已經堵成一鍋粥的路口解困開來。
智能交通的主要載體,實際上是交通管控系統,交管系統約占比八成智能交通市場。根據以往經驗來看,各地智能交管系統的建設往往是重建輕用,系統建成之后,系統運維、數據挖掘的投入、重視程度,相對都很低。尤其是各地一窩蜂大規模上了交通管控系統之后,盡管交通違法情況得到了遏制,但是交通擁堵的情況卻不見減少。
比如說,大多數地區的交管系統在建設完成一年以后,系統運行往往就變成了定流器控制和人工指揮,而那些強大的“智慧”功能以及系統自身控制功能并沒有完全地發揮。反而,交管系統中真正能夠長期發揮作用的,往往是電子警察,因為它帶來了利益,反而不允許有失,至于其它系統,往往就“自生自滅”了。
更有甚者,由于北上廣等特大型城市的智能交通系統建設早,導致現存交通設備龐雜,維護單位在一個城市里可能有幾十家。有的城市交管部門招標的原因,竟然是找不到原服務商了,所以必須要換新的。
我家門口那臺標識不清,每逢下雨就罷工的信號燈,仿佛就是中國大部分智能交通系統的真實寫照。
幸虧,還有人惦記這個痛點。
正是因為發現進口信號機在中國經常水土不服——“一打雷下雨就黃閃”、“人車混流和電網不穩導致機器故障”,海信網絡科技總經理陳維強抓住了這個機遇,在北京奧運會招標中,憑借本土化的優化設計,一舉擊敗了眾多國際競爭者。2008年至今,海信交通信號機投入使用已經8年,年故障率僅3.6%,優于國外品牌5%的國際標準。
就連中國道路交通安全協會專家組參觀后,也夸贊防水、防盜的海信交通信號機“給中國人爭了光”。
一般而言,智能交通項目都不是交鑰匙工程,而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承建方不僅需要在前期與招標機構進行充分的溝通交流,深入了解需求,尋找其與其他項目的同異,更需要在項目建成之后,對項目質量進行科學、持續的評估反饋,對主管部門進行使用、維護等方面的培訓,挖掘整理出下一階段的需求,從而形成良性循環。
然而,正如中國智慧城市發展研究中心秘書長單志廣曾所表示的一樣,“我國智慧城市建設存在明顯的過熱特征和盲目建設的苗頭,不少地方在缺乏對真實需求的判斷和對真正建設路徑的把握的情況下就盲目開展建設。”與此同時,很多號稱做智慧城市建設的企業,把賣服務器、賣存儲、建數據中心叫做智慧城市,但建完后經常會發現是一個沒有支撐的空殼。
如何讓老百姓切實從智慧交通中受益?如何不浪費掉原來已有的投資與結構?如何幫助城市解決實際問題?如果做完智慧交通,不能在交通上解決擁堵問題、停車難問題,不能在公共安全上提升破案率,那做它干什么呢?
作為國內智能交通市場業績排名第一的企業,海信在這方面也做了很多探索,并取得了不少成績:比如最近在杭州召開的G20峰會,一個困境就是市民出行要大量依賴公交,如何才能減少等待,提高運行效率?
再比如海信承建的貴陽市平安城市項目,已經應用到1萬多條路,建成當年就提供破案線索6697條,破獲治安與刑事案件2554起,抓獲1228位犯罪嫌疑人。之所以海信智能交通項目交付率為100%,沒一個爛尾,恐怕也是與這種解決實際問題、技術立企的精神分不開。
看來,與其坐而論道千億市場,不如從打造一座靠譜的交通信號機開始。
砍柴網:海信G20峰會力推智慧出行:智慧交通或迎來新的奇點(節選)
提及海信,大多數用戶想到的肯定是海信電視、手機、冰箱等日常用品,可真正的海信集團遠不止此,目前,海信在智慧城市建設上已經卓有成效,特別是在與民生息息相關的交通、醫療等方面。盡管海信的智慧出行“名不見經傳”但卻是實至名歸的實力派:從2008年起,海信已經將自己的產品和服務“鋪設”在中國的很多城市。據相關市場研究報告顯示,2015年,海信的城市智能交通最終用戶訂單業績排名第一,2011-2015年城市智能交通企業業績總排名第一。
海信智能交通核心產品交通運輸已占據29%的份額,在快速公交智能系統的市場占有率更是達到70%以上,交通信號控制器合計出貨量連續4年累計第一。在這兩年互聯網企業熱炒的“大數據”概念還集中在老舊的“數據挖掘”上時,海信已經真正利用“大數據”即時處理,向國際領先的科技巨頭看齊。目前,海信已經在中國100多個城市積累了豐富的應用經驗,未來將與更多城市攜手建設更加“實用”的智慧未來。
商業的歸商業,技術的歸技術,互聯網爭奪流量,移動互聯網爭奪場景。就像知名科技記者羅伯特·斯考伯在《即將到來的場景時代》中所言:移動設備,大數據,傳感器,社交網絡與定位系統——這“五力”的組合將幾乎改變人們生活以及城市的一切。仔細分析,實時公交與這“五力”可謂逐一對應,更重要的是,它也順應了新技術不斷將選擇權力沉淀至個人的發展過程:通過對于信息的掌控,它讓每位普通用戶可以自主選擇時間。
毫無疑問,當等待時間變得可控,公交出行選擇率定會上升,進而會影響到公共交通的分擔率。“互聯網+”的時代背景下,海信的智慧出行一體化解決方案為人們的出行方式帶來了全新的變革,有效緩解了城市交通擁堵,也提升了整個城市的交通運行效率,提高了城市交通管理能力。
城市密集化的今天,絕大多數城市的發展都面臨出行困境。而且出行問題一直是城市綜合發展最大的痛點,也是關系社會公眾出行的民生話題。雖然目前的汽車數量的增加,但是城市人口密度的增大。因而以往利用道路擴張緩解出行壓力的方式已經不再起作用了。在這樣的背景之下,海信為我們所帶來的智慧出行方式無疑是解決這些問題的新出路。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海信所引領的新技術勢必將讓每一個人感知科技讓生活更美好的福利。
騰訊:探訪海信智能交通實驗室,以后公交擠不擠都知道(節選)
像我在文章開頭所說的公交車/地鐵到站提示,其實只是城市智能交通的一個很小的環節,它所服務的對象也不僅僅是乘客,公交公司乃至城市管理者,都是這個技術的獲益者。
位于海信研發中心的“國家城市道路交通裝備智能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有一個很大的城市微縮沙盤,還有一面與交管中心“同款”的電視墻,進到這里就感覺好像是掌握了城市的交通命脈。
工作人員給我演示了一下所謂的“智能公交”到底有多智能。從最基本的原理來說,肯定是每輛車都安裝了GPS,但是背后的系統能做的事情就非常多了,從最簡單的車輛以及路線監控(偏離路線會報警),到時間預估以及晚點預警(甚至會自動安排備用車,以免乘客等待太長時間),而且城市按照網格劃分之后,還可以看出每個區域有多少車輛,如果某個區域的車輛過多,一方面是擁擠,另一方面也存在危險性。更令我期待的是,通過車內預裝的攝像頭,甚至可以判斷擁擠程度,再通過手機app推送給乘客,以后大家坐車就能選人少舒服的車次了。
其實這套系統已經應用在很多城市的快速公交線路上了,比如北京的兩條BRT線路就是用的海信的解決方案,作為乘客來說,也許我們看到的只是車次的到達時間,但實際上對于調度員來說,這套系統可以精確管控,并且自動處理突發情況,保證了即使在堵車或者備用車不足的情況下,也能正常調度車輛,這種細微的改變作為乘客來說可能還不是一時半會能感覺到的,但確實配得上“智能”二字。
其實智能交通是智慧城市的一個子項,大到國家戰略與社會發展,小到企業策略與技術進步,都在向這方面邁進,海信其實是有自己的智慧城市理念的,涵蓋交通、安全、應急聯動、城市管理、醫療、家居、社區、樓宇等八個領域,而智能交通只是其中的一個方面,所以未來也許我們會在更多地方感受到“智能”的存在。
速途網:從傳統家電到智慧城市——海信如何轉型?(節選)
海信網絡科技與擅長信號控制的吉林大學合作,沒有在選擇國外產品計算“交通流量”的算法,而是針對中國的道路交通特點獨創了計算“交通強度”的算法,并且不斷完善,在2005年北京奧運智能交通系統招標中,海信也參與了投標,“雖然我們有信心,但真的沒想到,最后測試出來的結果居然會比他們(國外品牌)好,總經理陳維強現在提起這段經歷仍然感到開心不已。2008年至今,海信交通信號投入已經使用八年了,年故障率僅3.6%,優于國外品牌5%的國際標準。
在海信施建的100多個城市中,海信根據每個城市的具體情況因地制宜,制定適合每個城市的智慧方案。比如,在四面環山,土地資源緊張的貴陽老城區,路網密度偏低讓堵車成為貴陽的家常便飯,海信的智能交通管理系統,貴陽的主干道停車次數下降了35%,排隊時間縮短了27%,而10000多個攝像頭組成的視頻監控為警方提供破案線索6697條,共幫助破獲案件2554起,處理交通違法410萬條。
在成都,海信將13000多輛公交接入調度系統中,實現全國首例一萬臺以上公交接入,智能公交調度系統實施后,乘客的候車時間下降40%……
在傳統企業轉型中,插上互聯網的翅膀并不是簡單的互聯網+,或者+互聯網,真正解決用戶以及企業的痛點和剛需才是真正的轉型。智慧城市,不僅僅是概念,更應該做出實際的產品。(來源:青島海信網絡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