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北上廣深作為中國四個一線城市,交通壓力巨大。交通擁堵,全國都在看北上廣深。同時,治理交通擁堵,全國也都在看北上廣深。發展智能交通迫在眉睫。北上廣深應肩負起使命,應形成共識,加強合作,積極探索治堵良方,引領和推動我國城市智能交通發展。
2014年12月20日至21日,“第一屆(2014)北上廣深城市交通年會”在深圳五洲賓館召開。交通運輸部黨組成員、運輸司司長劉小明,廣東省交通運輸廳副廳長劉曉華,深圳市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呂銳鋒等出席了會議并致辭,北、上、廣、深四市交通運輸委員會主任分別作了主題演講。
本屆年會的規格之高前所未有,由此可以看出,交通運輸部、廣東省交通運輸廳和四市交委對本次會議的重視。
這是我國四個一線城市交通運輸部門領導首次專門坐在一起,共同探討城市智能交通發展大計。
本屆年會分別設立“城市交通規劃和管理”、“交通擁堵綜合治理”、“公交、慢行優先和新能源公交”、“智慧交通和互聯網交通時代”等四個議題,涵蓋了城市交通規劃、管理和智能交通發展的各個方面。
年會以“政策互通、信息互聯、經驗互鑒、工作互動”為主題,針對當前交通熱點、未來發展趨勢等進行了探討。
會上,四市共同簽署了《北上廣深四市交通合作備忘錄》,并議定第二屆年會將于明年第四季度在廣州舉行。
高瞻遠矚,高屋建瓴
交通運輸部黨組成員、運輸司司長劉小明在致辭時指出,北上廣深是當前中國城市交通問題比較集中的城市,同時也是應對經驗最豐富、交通理念最先進、交通技術最前沿的地區,共同舉辦交通年會,必將成為全國交通行業最盛大的會議,也會對中國城市交通發展帶來深遠影響。希望北、上、廣、深在交通治理上要早見成效、多出經驗,探索出城市交通發展的科學道路。
廣東省交通運輸廳副廳長劉曉華在致辭中提出,在當前城市發展面臨嚴峻形勢的背景下,舉辦本次城市交通年會將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將對廣州、深圳所面臨的大城市交通問題以及廣東省所面臨區域交通問題的緩解具有重要推動作用。
深圳市政府常務副市長呂銳鋒在致辭中表示,北京、上海、廣州一直以來都是深圳學習借鑒的榜樣,首屆城市交通年會在深圳成功舉辦,不僅為深圳學習借鑒北上廣城市建設、管理的成功經驗提供寶貴機會,同時也將為各城市打造溝通交流的新平臺、學習互鑒的新機制,希望以此為契機,通過四市的共同努力,早日尋找到破解城市交通難題的良策。
四市交委主任分別就交通管理經驗和交通發展思路作了詳細介紹。北京市交通委主任周正宇介紹,北京正多措并舉緩解交通擁堵,努力建設國際一流和諧宜居之都。他指出,北京治堵的核心舉措包括一是加快公路、城市道路、軌道、客運樞紐等基礎設施建設;二是推進公交運營、服務、管理水平的提高,增強公共交通吸引力;三是持續推行尾號限行、錯時上下班、搖號、停車收費等交通需求管理;四是著力打造科技綠色交通。
上海交通委主任孫建平圍繞“構建高水平綜合交通體系,建設上海國際航運中心”,提出上海交通發展和國際航運中心建設的“十三五”規劃思路和目標,并闡述了交通發展、國際航運中心建設方面的重大戰略。
廣州交通委主任陳小鋼圍繞“互聯互通、綠色出行,攜手促進北上廣深交通合作共贏”,提出加快實現北上廣深交通一卡通的互聯互通,攜手推進城市公交新能源技術等建議。
深圳交通委主任黃敏在分析世界交通發展趨勢、深圳交通發展現狀的基礎上,深入論述了當前面臨的城市發展、交通發展、品質要求等新常態,明確公交都市是新時期深圳城市交通的必然選擇,并提出近期按照優先公交發展、再造慢行系統、持續交通基建、挖潛節點潛力、調控交通需求、綠色智慧出行、嚴格交通執法、提升交通文明等八大策略持續開展交通綜合治理行動,落實公交都市戰略。
北上廣深城市交通狀況對比
北上廣深是中國經濟最發達的四個城市,相對來說汽車保有量和汽車密度都是最高的,同時北上廣深又是中國人口最密集的城市,因此交通壓力巨大。以首都北京為例,北京與紐約、東京、倫敦、巴黎相比,盡管城市發達程度遠不及以上城市,但汽車保有量卻不輸于他們。但是,北京的城市道路長度只有這些城市的一半,道路密度更低于其他四個城市,只有他們的1/4左右。目前,北京市每平方公里汽車密度超過3000輛,而紐約僅為1000輛。根據國際經驗,每平方公里汽車密度為2000輛時,一般不會引起較大的交通擁堵。北京汽車密度已經超過這一“標準”50%,是紐約的3倍,所以北京的交通擁堵幾乎在世界上都是出了名的。
2012年,北京汽車總量537.1萬輛,如果按照北京限購指標標準2013年增加24萬輛、2014年調整為15萬輛推算,截至2014年年底,北京汽車保有量約為576萬輛。實際有可能已經超過這一數字。
截至2013年年底,上海市汽車保有量為271.86萬輛。由于2013年12月上海調整了上牌指標,規定2014年車牌投放總量保持在10萬張左右。由此推算,截至2014年年底,上海汽車保有量約為282萬輛。在四個一線城市當中,算是較低的,甚至低于重慶和成都等非一線城市。但這并不說明,上海交通不擁堵。
截至2013年年底,廣州汽車保有量為 269.5萬輛。按照每年新增12萬個的限牌指標推算,截至2014年年底,廣州汽車保有量約為 280萬輛;
截至2014年12月20日,深圳市機動車保有量超過314萬輛,居全國第三。其中,2013年新增約37萬輛,2014年新增約55萬輛。深圳每公里道路機動車達到約500輛,車輛密度超過首都北京,居全國第一。
通過對比可以看出,我國四個一線城市,交通壓力都很大。相對來說,北京最擁堵,由于北京的特殊地位,因此汽車保有量最高,交通擁堵也最嚴重;其次是上海和廣州,上海和廣州都是名副其實的“高架橋之都”;深圳擁堵程度相對低一些,但是也面臨巨大的壓力。
看了汽車保有量數據,相信很多人會感到奇怪:上海作為常住人口比北京還多300萬的中國第一大都市,汽車保有量只有282萬輛,只相當于北京的一半,甚至低于重慶、成都、深圳,排全國第五位。這可能要歸功于上海的“限牌”政策。
北上廣深都先后實施了汽車限購。上海市借鑒新加坡的做法,1994年開始實行車牌拍賣政策。這一政策在各方面的質疑聲中堅持了20年,如今成效顯現;北京市2010年12月23日實施小汽車限購,以確保2017年機動車保有量不超過600萬輛;廣州市2012年7月1日實施汽車限購;深圳市2014年12月29日實施小汽車限購,全市小汽車增量指標暫定每年10萬個。
北上廣深軌道交通發展領先全國
截至2014年年底,我國城市軌交運營里程超過3100公里。其中北上廣深四個城市,是全國地鐵和軌道交通最發達的城市。
截至2014年8月1日,上海城市軌道交通線路總里程達到567公里,居全國第一位,運營規模列世界第一;北京467公里,居第二位,日均客運量達到1000萬人次;廣州260.5公里,居第三位;深圳178.1公里,居第四位(次于南京182.2公里)。
2014年年底,北京軌道交通通車總里程達到527公里,預計到2015年年底將達到666公里;根據規劃,到2020年,上海軌道交通通車總進程將達到800公里規模,日均客運量達到1000萬至1200萬人次;預計到2015年年底,廣州城市軌道交通運營里程將達到450公里。目前,廣州軌道交通網絡平均負荷度2.38萬人次/公里,高于北京和上海。
相對而言,目前深圳的軌道交通網絡規模與京滬存在一定差距,在全國的排名也只是排在南京的后面,目前深圳有5條軌交線路,總里程178.1公里,但深圳目前有幾條新增線路正在同時建設。除此之外,未來深圳還將建設5條城際軌道線連接廣州、東莞、惠州、珠海和香港,也就是說,深圳未來會有20條軌道交通線路,總里程將達720公里。
從數字可以看出,北上廣深四個城市,基本都已邁入“軌道交通時代”。發達的軌道交通網絡,大大緩解了四個一線城市的交通擁堵情況。
北上廣深發展公共交通不遺余力
近年,北上廣深在發展公共交通方面不遺余力,公共交通系統建設取得了突破性發展。我們以深圳為例,目前深圳共有公交線路863條,約有1.6萬多輛公交車,開通新能源公交線路145條,運力14247輛,位列全國第三,其中新能源公交車3050輛,位列全球第一。出租車15973輛,位列全國第六,純電動出租車800輛。此外,深圳每天還有6000班次公路客運班車發往全國各地,4萬輛貨柜車進出口岸。深圳公交日客運量達到1022萬人次,公交分擔率達到55.5%,基本形成“快干支”三層次公交體系。
深圳的交通狀況與其他3個城市不同,根據2014年11月深圳市道路交通運行指數發布情況,中心城區晚高峰平均車速為27.7公里/小時,較2013年同期增長5.3%。而地面常規公交客運量較2013年同期增長9.5%,公交客運量的增長帶動了交通結構優化??梢哉f,在交通發展“新常態”下,公交優先發展、綠色低碳出行與智能交通管理將成為我國特大城市交通發展的必然選擇。
未來,深圳將完成1.6萬多輛公交車的北斗導航和GPS雙系統全覆蓋,初步搭建智能公交平臺。并將大力發展公交電子站牌,智能交通實體電子站牌和手機電子站牌同步發展,從而方便市民乘坐公交車出行。目前,深圳市交委推出的“交通在手”APP,用戶已經突破100萬人。
2014年9月,為緩解交通擁堵,北京擬借鑒新加坡、倫敦的成功經驗,對行駛于擁擠道路或高峰路段的車輛征收道路擁堵費。按《北京市“十二五”時期交通發展建設規劃》,北京市將出臺擁堵收費管理政策及相應配套措施,并重點建設交通擁堵收費管理系統、擁堵收費監測評價系統等。其目的是利用價格機制,引導交通需求,抑制交通出行產生,緩解交通擁堵。
北上廣深在交通管理、交通建設等許多方面走在了全國的前列,比如四市率先完成了交通管理大部制改革等。因此,北上廣深在發展公共交通和智能交通方面有許多優勢。
此次城市交通年會上,四市交通部門主要領導就多措并舉治理、優先發展公交、綠色低碳出行和智能交通管理達成共識,并簽署了交通合作備忘錄。四市將共同開展交通與城市協調發展、交通需求調控、公交優先發展、新能源推廣和品質交通打造等方面的政策研究,并在交通公共政策的制定、評估等各階段開展合作與溝通;協同推進城市智能交通體系相關技術的研究和應用,加強物聯網、云計算、移動互聯等技術在交通領域的應用,推進相關技術成果轉化和智能交通產業的形成;建立經驗交流借鑒平臺,并引導交通規劃、建設、管理等相關行業的人員對城市交通規劃、城市交通發展政策、公共交通優先發展、公交新能源戰略等領域內的問題開展深入討論和交流,凝聚共識;同意建立常態化的工作互動機制,并定期開展交流活動,不斷拓展合作渠道,共同推進我國特大型城市交通的科學發展。
北上廣深未來交通發展戰略
近年來,北上廣深為緩解交通擁堵作出了積極的探索和努力。
北京在緩解交通擁堵上采取了許多措施,一是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包括公路和軌道建設,以及綜合交通樞紐建設;二是增強公共交通吸引力,加快公交專用道建設,提供多樣化的公共交通服務;三是實施交通需求管理,包括尾號限行、錯時上下班、搖號和調整停車收費,未來北京將實施更嚴格小客車數量調控措施,2014年-2017年小客車指標削減至每年15萬個;四是打造科技綠色交通,打造交通綜合信息共享平臺,提供實時路況查詢服務和公交實時到站預報,推動新能源車輛的廣泛應用。北京目前已經制定了《北京市緩解交通擁堵總體方案(2015-2020)》,提出了十個方面的方案,包括京津冀交通一體化、提升公共交通服務水平、強化需求管理等。
上海編制了“十三五”交通規劃。“十三五”期間,上海交通發展將逐步由高快速道路、中心城軌道交通基本網絡等設施為主的大規模建設階段進入管理和品質提升階段。上海交通發展的總體目標是:第一階段是,到2015年,構建國際大都市一體化交通體系;第二階段是,到2017年,基本達到世界先進城市水平;第三階段是,到2020年,達到世界先進城市水平,交通綜合管理能力明顯提高。
為此,上海市將重點推進七大戰略:一是優化航運集疏運體系,支撐航運中心功能提升;二是強化交通對城鄉空間布局的支撐和引導;三是加強綜合交通樞紐體系的建設;四是完善公共交通體系,引導個體交通向公共交通轉移;五是加強小客車雙控管理,維持道路服務水平;六是改善慢行交通系統,促進交通節能減排;七是提升精細化、智能化管理水平。
廣州市為治理交通擁堵,制定了30項具體措施,包括建設、服務、管理、限制等四個方面。
深圳市為開展城市交通綜合治理,制定了四大戰略:絲綢之路“新樞紐”戰略,強化樞紐城市門戶功能;宜居灣區“新網絡”戰略,打造灣區快速交通體系;公交都市“新模式”戰略,升級軌道公交整體服務;品質交通“新標準”戰略,低碳、智慧、可持續。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深圳要建設成全球性物流樞紐城市,國際水準公交都市,國際化現代化一體化綜合交通運輸體系。
當前深圳正面臨十字路口的抉擇,公交都市成為新時期深圳城市交通的選擇,這也是深圳治理交通擁堵的總目標。為此,深圳制定了八大策略、53條措施持續開展交通綜合治理,包括優先公交發展、再造慢行系統、持續交通基建、挖掘節點潛力、調控交通需求、綠色智慧出行、嚴格交通執法、提升交通文明。
北上廣深發展智能交通的示范意義
首屆北上廣深交通年會上,交通運輸部黨組成員劉小明提出,要建立以經濟手段為主、行政手段為輔的差異化城市交通管理措施。城市交通發展要從被動適應城市發展轉變為引領和支撐城市發展;建立以公共交通為主體的綜合交通運輸系統,提升城市公共交通的競爭力和吸引力,讓優選公交成為公眾出行習慣;加快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的建設,加強城市交通與對外交通的統籌銜接。
他要求北上廣深等城市的交通管理部門,加快落實城市交通改革發展的新任務。一是要加快推進城市交通治理能力的現代化,推動形成“政府善治、市場和社會共治”的治理模式;二是要深入貫徹落實公共交通優先發展的戰略,發揮公交都市創建工作的綜合效益和示范作用;三是加快推進城市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的建設;四是要加快推進城市綠色交通系統的建設,推動公交綠色循環低碳發展。
北上廣深都先后實施了汽車限購,上海和北京是實施小汽車限購、限牌最早的城市,之后便有其他城市跟進。這說明,四個一線城市的一舉一動,都有可能產業示范和帶動效應。因此,人們寄希望于四個一線城市能夠探索出更科學、更長效的治堵良方,從而讓其他城市來學習和借鑒,而不是簡單的限購和限牌。
在發展智能交通方面,北上廣深應起到積極的引領和推動作用。廣州市交通委員會主任陳小鋼表示,從國內外城市交通發展的規律和趨勢看,實現城市交通一卡通的互聯互通勢在必行,因此應加快實現北上廣深交通一卡通的互聯互通。在交通運輸部的指導下,以統一技術規范為前提,采用“中心城市互聯,輻射帶動周邊城市”的模式以點帶面、先區域后全國、先驗證后推廣的方式,帶領珠三角、長三角和京津冀開展互聯互通。北上廣深應形成共識,共同推動。
北上廣深智能交通發展和管理經驗具有極強的示范和帶動意義,多年來,一些先進的技術和產品往往在北上廣深率先得到應用。1996年5月,第一臺手持移動式電子警察在北京市公安局交通管理局應用;1997年4月,全國第一個“電子警察”(俗稱“電子眼”)在深圳福田區新洲、紅荔路口“上崗”。這些先進技術的應用,當時在國內都引起不小的反響,并迅速在全國得到推廣普及。
交通擁堵,全國都在看北上廣深,都在議北上廣深。同時,治理交通擁堵,全國也都在看北上廣深。北上廣深應肩負起使命,引領和推動我國城市公共交通和智能交通發展。可以肯定,北上廣深在發展公共交通和智能交通方面的探索和經驗,對全國各大中城市公共交通和智能交通發展都具有極強的示范和借鑒意義。(原載《ITS智能交通》雜志2015年3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