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城市交通領域呈現了一些新的特征:交通擁堵問題持續發酵,實行限行限購政策的城市增多;城市交通環境更加惡劣,環保壓力增大;行車難,停車更難……
2015年全國兩會期間,各位政協委員和人大代表對城市交通的發展困境進行了深刻思考,就如何促進人、車、路的和諧發展,提出了自己的建議。
規劃先行 緩解擁堵
“汽車保有量的增加,給國內城市建設提出了新的要求。”全國人大代表、長城汽車總裁王鳳英表示,現階段國內多數大、中型城市和部分新建城鎮在剛步入汽車社會后就患上了“汽車病”——交通擁堵愈發明顯,停車難現象日趨嚴重,城市環境污染也逐漸加劇。
王鳳英今年的議案《關于新型城鎮化建設需重視汽車社會配套規劃的建議》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和不少共鳴。王鳳英在議案中建議,政府及相關部門應從城市功能區域規劃、路網規劃、停車設施規劃、汽車配套服務體系等方面入手,完善汽車社會配套體系規劃,促進新型城鎮化建設與汽車社會的和諧發展。
據公安部交通管理局的數據顯示,2014年我國新注冊汽車2188萬輛,保有量凈增1707萬輛,兩項指標均達歷史最高水平。截至2014年年底,我國機動車保有量達2.64億輛,其中汽車1.54億輛;機動車駕駛人突破3億人,其中汽車駕駛人超過2.46億人。
汽車市場的高速發展,與城市交通的緩步前行形成了一定矛盾。為了緩解交通擁堵,目前,上海、北京、廣州、杭州、貴陽、天津、深圳等城市已先后出臺限行和限購政策。
不過,部分兩會委員和代表認為,汽車限行和限購政策雖擁有簡單、便利、易操作、見效快等特點,但其“治堵”的短期效應結束后,持續治理的效果并不樂觀,很難從根本上解決城市交通擁堵問題。
全國人大代表、杭州娃哈哈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宗慶后提出利用智能手段治理交通擁堵的對策。宗慶后表示,利用現代信息通訊科技,將人、路和車輛作為一體進行調配,智能化計算車流量并依此對紅綠燈信號作出調整,避免目前紅綠燈設置不合理帶來的綠燈沒車、紅燈排隊通行等現象。
治理“城市病” 公共交通是良方
3月5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上作政府工作報告時闡明,“堅決治理污染、擁堵等城市病,讓出行更方便、環境更宜居。”宜居的環境離不開舒適的城市交通,而舒適的城市交通更離不開通達順暢的公共交通。
全國人大代表、杭州市環境集團物業服務發展分公司清掃保潔員陳臘英多年從事一線環衛工作,對“城市病”有切身體會。
汽車尾氣很濃重。“一開始上街時,還能聞出尾氣味。時間長了,只覺得胸口發悶。”不過,陳臘英覺得更可怕的是早晚高峰時,一眼望不到頭的車輛一點點向前挪,還沒自行車來得快。“出門能不開車還是不要開車。”陳臘英說。
治理“城市病”,需要全社會尤其是廣大群眾的參與,良好的城市交通環境與每一個人、每一次出行都息息相關。
全國政協委員、臺聯副會長紀斌認為,和一些國家相比,國內大城市公共交通出行比例和公共交通總運營里程都相對較低,大量的私家車出行導致城市交通擁堵和污染加劇。“城市規模越大帶來的風險會越高,必須對大城市的管理做好規劃。”紀斌說。
兩會期間,多位委員和代表建議增加公共交通發展力度:全國政協委員賈康建議安排財政資金規劃建設中心城市軌道交通網。
全國人大代表、合肥公交集團客服中心副主任、服務熱線主任李祥斌在提交的議案中,建議國家加大資金扶持力度,重點在公交場站、信息化建設以及車輛更新等方面給予扶持。
在新能源公交車方面,全國人大代表、京津冀大氣污染聯防聯控研究項目領導小組成員、原天津市環保局總工程師包景嶺經過深入調研,建議嘗試在天津市推動沼氣公交車。包景嶺指出,經過仔細測算,沼氣公交車的氮氧化物和顆粒物排放水平可直接達到歐Ⅵ標準,可以真正實現低碳交通,在治霾的同時拉動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