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丁兆威
交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智慧城市八大應用也好、十大應用也罷,有些應用不但不現實,也不是那么迫切和急需。什么應用是最迫切和急需的?那就是智能交通。
智慧城市建設如火如荼
近年,我國掀起智慧城市建設熱潮。2013年,智慧城市建設上升到國家戰略,住建部先后公布兩批共193個國家智慧城市試點。
"十二五"期間,預計將會有600-800個城市開展智慧城市建設,總投資將超過11000萬億元。住建部從2012年8月啟動并開展中國"智慧城市"標準體系的研究工作,目前"智慧城市"標準體系框架已經基本確立。由國家發改委和工信部牽頭起草制定的《促進我國智慧城市健康有序發展指導意見》有望今年出臺。根據《意見》,我國將啟動智能交通、智能電網、智能水務、智能環保、智慧醫療、智能養老、智慧社區、智能家居、智慧教育、智慧國土等10個領域智慧工程建設,深化重點領域的智慧化應用。意見經修改完善后,將以國務院名義下發執行,成為從現在起直至2020年指導我國智慧城市建設的最重要的指導性文件。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所有的直轄市、一線和省會城市、260個地級市以及1600多個縣級政府都提出要用3至5年建設智慧城市。
但據了解,到目前為止,全國范圍內智慧城市建設項目真正成功落地實施的并不多,許多僅僅是提升了城市寬帶和電子政務水平,其他應用幾乎都還停留在紙上。盡管呼聲很高,熱情很高漲,規劃也很宏偉,但實際上,各地政府都在觀望,大多數是以智慧城市之名,行平安城市、數字城市補課之實。
智慧城市落地難難在哪里
智慧城市為什么落地難?
任何一個新生事物,都有一個成熟、發展的過程。
智慧城市是一個相對前瞻的概念,概念的提出起碼具有8-10年的超前性。目前,就連國外發達國家都還處在探索階段。具體到我國,許多地方由于受經濟發展水平的限制,沒有太多的資金用來建設智慧城市,更何況還有一些地方溫飽問題都還沒有完全解決。此外還有,一些智慧城市建設所必須的支撐技術和硬件、軟件等基礎設施,也還沒有達到成熟的地步。因此,智慧城市建設難免遭遇"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的尷尬。
智慧城市建設落地難難在哪里?首先是頂層設計難,建設智慧城市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頂層設計是關鍵。頂層設計在物理層涉及空間、地理等,在應用層,涉及信息、安全等,同時又橫跨多個行業、多個部門。因此,頂層設計需要科學的城市發展理論,統籌經濟、社會、資源、環境、民生等多方面協同發展,調動政府、科研機構、企業、民間等各種力量以確保智慧城市建設目標系統的、分階段的實現。
智慧城市建設做什么、誰來做、如何做、先做什么、后做什么等等等等,還有如何避免智慧城市建設中的信息孤島、重復建設、資源浪費以及政績工程等問題。以上林林總總,每一個問題都需要一一解決。這些,都需要時間,都不可能一蹴而就。
在應用層面,諸如智能水務、智慧旅游、智能環保、智慧城管、智慧政務、智慧能源、智慧醫療、智能養老、智慧社區、智能家居、智慧教育、智慧國土等,這些盡管遠景很美好,但離我們都還很遙遠。比如智慧農業,就目前條件下,我國的農業還沒有發展到必須用現代傳感設備查看莊稼長勢的地步,機械化基本還能滿足農業的需求,人工查看莊稼長勢的傳統方法還很經濟、很管用。再者,當莊稼需要雨水的時候,"智慧農業"也不一定就能讓天空為我們降下甘雨。還有許多"智慧應用",盡管看上去很美好,讓人充滿想象,但要真正實現落地應用,還有一定難度,離百姓生活至少還有"最后一公里"的距離。
智慧城市,智能交通先行
城市管理問題一半在交通,交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智慧城市八大應用也好、十大應用也罷,在資金和財政不允許的情況下,有些應用不但不現實,也不是那么迫切和急需,甚至還有些華而不實,無疑于空中樓閣。
什么應用是最迫切和急需的?那就是智能交通!
現在,幾乎所有的城市,都有一個亟待解決的城市難題,那就是交通擁堵。交通擁堵已經成為一個世界性難題。
人類的基本需要是衣、食、住、行。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大多數人的"衣、食、住"已經基本得到解決,但對"行"的需求,一直不能如愿。"衣、食、住"的條件越好,對"行"的要求就越高。
解決出行難,是人類從古到今一直不懈追求的目標。從古代馬車到現代汽車,從蒸汽機車到飛機,交通技術的每一次進步,都凝聚著人類對"行"的美好向往。從愚公移山到詹天佑,再到今天的高鐵,無不凝聚著中國人對出行的夢想。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交通工具越來越先進。隨著經濟的發展,人類擁有的交通工具也越來越多,這就導致一個世紀難題--擁堵。交通擁堵已經成為城市發展的最大困擾,尤其是城市道路交通。
截止到2013年年底,全國汽車保有量已達到1.37億輛,是2003年的5.7倍。統計數據顯示,全國有31個城市的汽車數量超過100萬輛,幾乎所有省會城市的汽車保有量都超過百萬大關,其中北京、上海、深圳、廣州、天津、重慶、成都、杭州、蘇州、鄭州等10個城市汽車保有量超過230萬輛,北京達到537萬輛,與紐約、東京、巴黎這些全球大都市比肩。10個城市中,已經有一半實行了"限購"政策;四個直轄市中,只有重慶未推出汽車限購政策。
專家預測,中國汽車產業至少還有十年的穩定增長期。
目前,日本的千人汽車保有量為589輛,而中國是88輛;日本每平方公里土地平均有汽車199輛,而中國僅有12輛。從中可以看出,中國13億人口的購買力還遠遠沒有完全釋放,中國汽車消費市場的潛力仍然十分龐大。
智慧城市建設是一項民生工程,而智能交通又與人們的生活最息息相關,是最根本、最接地氣的民生工程。因此,智慧城市建設,智能交通必先行。
智能交通能為我們解決什么
智能交通系統(ITS)將先進的信息技術、數據通訊傳輸技術、電子傳感技術、控制技術及計算機技術等有效地集成運用于整個地面交通管理系統,建立起一個大范圍內、全方位發揮作用的,實時、準確、高效的一體化交通綜合管理系統。它可以有效地利用現有交通設施、減少交通負荷和環境污染、保證交通安全、提高運輸效率。
在該系統中,車輛靠自己的智能在道路上自由行駛,公路靠自身的智能將交通流量調整至最佳狀態。借助于這個系統,管理人員對道路、車輛的行蹤將掌握得一清二楚。
智能交通系統由交通信息采集系統(人工輸入、GPS車載導航儀、GPS導航手機、車輛通行電子信息卡、監控攝像機、紅外雷達檢測器、線圈檢測器、光學檢測儀等),信息處理分析系統(信息服務器、專家系統、GIS應用系統、人工決策等),信息發布系統(互聯網、手機、車載終端、廣播、路側廣播、電子情報板、電話服務臺等)組成。這意味著,市民將可以通過網站、熱線、手機、車載導航等多種形式,實時掌握路況信息,提前安排出行。可以說,智能交通建設,廣大市民是直接受益者。
智能交通系統通過人、車、路的和諧、密切配合提高交通運輸效率,緩解交通擁堵,提高路網通過能力,減少交通事故,降低能源消耗,減輕環境污染,符合低碳、環保的時代要求。
近年,衛星導航、電子警察、車載監控、行車記錄儀、ETC、智能停車場等的成功應用,為人們的出行帶來極大的便利,讓市民深切感受到了智能交通的無窮魅力。
伴隨著智能手機和移動互聯網的興起,被稱為"指尖上的應用"的手機應用正方興未艾,其在智能交通中的應用將越來越廣泛,人們可以通過智能手機隨時隨地查詢需要的交通信息,包括路況查詢、停車位查詢等,移動、聯網、廣電等,都紛紛推出了手機交通信息查詢業務,不但道路實時交通狀態一目了然,市民甚至可以根據需要定制"交通路況定時提醒業務",定制成功后即可定時接收到以短信、彩信形式呈現的路況信息,極大地滿足了人們的出行需要,受到市民的青睞。
發展智能交通是解決世界性難題的唯一出路
從2003年到2013年10年間,我國汽車保有量從2400萬輛增長到1.37億輛,11年間中國汽車保有量年均增加1100多萬輛。目前我國公路通車總里程已達到420多萬公里,尤其是近年我國高速公路發展迅猛,高速公路總里程已達10.5公里,躍居世界第一位。但是,道路建設遠遠跟不上汽車的爆發式增長。
我們以深圳為例,深圳去年一年汽車保有量增加約30萬輛,汽車保有總量超過260萬輛,躍居全國第三位。深圳道路總長約6164公里(其中高速公路約357公里)。每公里道路的車輛密度約446輛,居全國之首,遠遠超過國際上每公里270輛的警戒線。此外,停車位嚴重不足也是深圳的一大難題。
即使如此,深圳的汽車保有量還在飛速增長,給城市交通帶來的壓力不斷增大。
目前,深圳平均車速為每小時27公里,而北京、上海、廣州等城市平均車速更低,每小時只有20到24公里。
2010年12月23日,北京成為國內首個明確發布汽車限購令的城市。限購三年,北京堵車依舊。這說明,限購,也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因此,要想在現有條件下解決出行難,實現道路的暢通,必須發展智能交通,通過先進的技術手段,優化交通管理,依靠信息化、智能化手段管理交通,從而提高道路暢通率。
發展智能交通,已經成為各國政府的共識。
未來,將是智能交通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