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統計數據顯示,目前我國城市公交汽車的總量約45萬輛,全國38個中心城市的公交車的交通分擔率為21%。其中,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已超過30%,公交汽車已成為市民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而新能源客車的技術水平已足以應對公共汽車市場高能量與高負載周期要求。
專家表示,新能源客車是新能源汽車中最易實現商業化應用的,由于節能效果明顯,政府大力推廣,新能源客車發展前景可期。
節能效果明顯
“新能源汽車是我國大力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是解決國內能源資源和發展汽車工業的戰略選擇。”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科技委員會城市車輛專委會主任李世豪表示,公交客車使用的能源最終將由石油發展到電力等能源,實現零排放。
專家介紹,新能源客車是新能源汽車中最易實現商業化應用的。由于城市公交行駛路線相對固定,易實現商業化應用。同時,由于政府對新能源公交車的大力支持,財政補貼相當豐厚,因此新能源客車發展前景可期。
特別是純電動客車,除了核心的動力電池系統外,其車身制造工藝與傳統客車無異,整車企業可以將外購核心部件裝配到自己制造的車身上,無須太多的技術積累。目前,國內相關企業已構建了異步及永磁電機驅動系統、整車控制系統及純電動系統等較為完善的純電動汽車技術開發平臺,形成了比較完整的知識產權。這些都成為純電動客車加速發力的“先天優勢”。
國家863“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重大項目監理咨詢專家組組長王秉剛表示,在公交車電動化方面,國內相關企業多年來進行了大量創新性工作,目前已開發出包括插電式混合動力客車、快充式純電動客車、快換式純電動客車等,技術上取得了很大進步。
值得一提的是,我國插電式混合動力客車技術基本成熟,主流品牌車型的節油率穩定在40%左右。以宇通客車為例,采用??叵到y的插電式混合動力客車可比傳統能源車輛節省燃料50%以上。“我國插電式混合動力客車的節能率,在全世界都是最高水平。”王秉剛評價說。
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常務副理事長付于武表示,我國發展以電動汽車為主體的新能源汽車勢在必行,而通過公共交通中新能源客車的示范應用,可以逐步推進私人購買使用新能源汽車。
統計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我國生產新能源汽車20692輛,銷售20477輛,比上年同期分別增長2.3倍和2.2倍,產銷量已超過2013年全年數量。其中,新能源客車銷售4533輛,比2013年的3670輛增長了23.5%,占新能源商用車總銷量的93.1%。
業內認為,隨著政策能量的逐步釋放,今年下半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特別是新能源客車的銷量將會有較大增幅。
布局速度加快
李世豪預計,到2020年,節能與新能源客車將成為我國公交行業的主力車型,年產量將達3萬多輛,約占公交客車年采購量的30%左右。
在行業發展趨勢和市場利好的推動下,多家汽車企業紛紛加大力度布局新能源客車生產。
今年3月,南京金龍客車與武漢市達成共識,南京金龍客車將投資20億元在武漢設立電動汽車研發基地、生產基地、核心零部件組裝基地,預計年產電動大巴、中巴和輕型客車1萬臺,年銷售額百億元。
3月下旬,廈門金龍汽車發布《2014年度非公開發行A股股票預案》稱,將定增募資13億元,其中的1.77億元用于新增以節能與新能源客車為主的城市公交、公路客運、特種客車等各類客車年總生產能力6000輛。
4月初,包頭市發改委發布消息稱,將在包頭裝備制造園區建設新能源汽車產業基地及研發中心,并與上海申沃客車、哈飛汽車、上海眾聯能創科技公司等合作,共同打造包頭市新能源汽車項目。據了解,包頭市新能源汽車項目一期擬投資50億元,計劃利用現有車間,建設年產1800輛新能源客車組裝生產線;二期擬投資100億元,在包頭裝備制造產業園區建設占地500畝的新能源汽車產業基地及研發中心。
4月下旬,廣東省從化市政府、比亞迪、廣汽集團三方共同簽署投資協議書,比亞迪和廣汽集團合資成立新能源客車公司。根據協議,比亞迪與廣汽將在從化明珠工業園建設新能源客車總部、出口基地和研發中心等項目,并大力發展新能源汽車及相關技術,開發及生產純電動客車、混合動力客車及關鍵零部件產品。
5月初,比亞迪與杭州市余杭區政府簽訂新能源大巴車杭州生產基地項目落戶仁和先進制造業基地的協議。比亞迪新能源大巴車杭州生產基地項目總投資15億元,建成后將年產3000輛純電動大巴車。據悉,該項目分兩期建設,一期計劃投資10億元,預計2015年一季度建成投產,形成年產2000輛純電動大巴車的生產能力;二期計劃投資5億元,預計于2016年一季度完成1000輛純電動大巴車擴產,擴產后年總產值將達到60億元。
在相關企業對新能源客車前景看好、紛紛布局之時,也有專家認為,新能源客車具有零排放與運行噪聲低的優點,是理想的城市公交汽車類型,但新能源客車的推廣更多依賴于政府的扶持,其發展存在一定程度的不確定性。
地方推廣熱情高
付于武表示,轉型升級的目的是找到實現經濟社會和諧發展、綠色發展、可持續發展的平衡點,未來我國經濟的蓬勃發展和新型城鎮化建設,都離不開客車行業的支持。
統計數據顯示,目前我國城市公交汽車的總量約45萬輛,全國38個中心城市的公交車的交通分擔率為21%。其中,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已超過30%,公交汽車已成為市民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而新能源客車的技術水平已足以應對公共汽車市場高能量與高負載周期要求。
為發展公共交通,一些城市還在新能源汽車補貼和規劃的專門章節明確了對新能源客車進行補貼。
《上海市鼓勵購買和使用新能源汽車暫行辦法》明確,對插電式混合動力客車(含增程式)、純電動客車、超級電容和鈦酸鋰快充純電動客車、燃料電池商用車采取與中央財政對等的補貼標準。
江蘇省公布的新能源汽車補貼細則提出,對純電動客車每輛補助20萬元,插電式混合動力客車每輛補助10萬元。充換電服務運營單位承建的充換電設施費用,江蘇省財政給予15%補貼。
合肥市今年預算安排新能源汽車市級補貼資金4512萬元、電池租賃費3600萬元,支持新能源汽車推廣與應用。
《福建省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實施方案(2013-2015年)》獲財政部、科技部、工業和信息化部及國家發改委同意,至2015年將在福州、廈門、漳州、泉州、三明、莆田、南平、龍巖、寧德、平潭綜合實驗區“9+1”城市群累計推廣應用1萬輛新能源汽車。其中,福建省將選取福州、廈門、泉州為推廣重點,鼓勵沿海等其他城市推廣使用新能源公交車2700輛。
“不同的使用條件需要不同技術路線的新能源客車,只有找到最適合本地區和相應線路的技術路線,新能源客車的推廣使用才可能堅持下去。”王秉剛認為,相關城市在選擇示范運營車輛的技術路線時要多動些腦筋,不能簡單照搬其他城市的經驗。
李世豪表示,目前新能源客車還有待進一步完善和提升。“單純依靠政府補貼不是長久之計,新能源客車的發展要加快規?;?、產業化,實現市場化,降低成本,提高性價比,才有與傳統客車競爭的優勢。”李世豪認為,政府目前雖然給予新能源客車大量補貼,但這種補貼遲早會結束,新能源客車企業加快推進市場化運作非常必要。同時,應加快培育和提升核心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