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屆中國智能交通年度盛典1月10日在北京·國家行政學院港澳樓舉行。由中國智能交通協會指導、國家智能交通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主辦、智能交通網(www.21its.com)承辦的2014年中國智能交通行業發展趨勢分析會于下午召開。交通規劃部門、交通運輸部門、交管部門負責人及科研機構專家、業內知名專家與企業領袖等參加了此次會議。清華大學交通研究所原所長、中交協信息專業委員會副主任、ITS技術應用中心主任史其信的演講主題是“新一代智能交通系統的發展”。
從2008年開始,從全球范圍已經開始進入泛在社會階段。在這個階段里面就像智慧城市這個概念一樣,在這個之前,實際是信息化社會。在上個世紀80年代全球已經進入信息化社會,國內正在工業化階段,工業化還沒有完全解決實踐,迎來了信息化,當時的口號是用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發展。
新一代智能交通系統的時代特點:
人類社會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將由現在的電子社會(E—社會)發展到泛在社會(U—社會),由依賴計算機/互聯網/3G網絡實現人機互換,互助,發展到無線傳感網絡,使人機交互之外,很可以實現物和機交互,物和物交互,實現無處不在的信息交流,所以說現在國際上,無線傳感網絡成為我們IT技術第四次革命。
在97年我們推動ITS發展的時候,ITS的概念就是實現它真正在人、車、路三者間,通過信息技術建立了相互間的信息依存和共享的關系。目的是要建立一個全方位,一體化的監控和管理。其中對車輛實時跟蹤及其進行有效管理,將成為實現智能交通系統目標重要方面。當時我們雖然提出來,但是大家沒有把它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去認識。所以下一個階段建立系統和目的,實際上要對車輛實時跟蹤和進行有效管理。
但是目前的智能交通系統對車輛的感知還屬于被動的,對車輛的感知,對數據管理,都靠建立起來的所謂視頻,線圈設備,真正得到這個數據是通過這種方式被動得到。所以現在信息不很完整,也不能共享。所以大家想一想,我們再給大家制定智慧城市規劃,其中落地在智慧交通的時候,如果存在一個信息不完整和不共享的話,很難實現它的智慧。另外現在網絡功能和監控功能不強大,致使集成化、智能化的程度低;尤其在信息服務和交通誘導應用層面,由于缺乏網絡化動態數據的支持,所以不能夠提供精細化。那么在信息化科技的控制飽和情況下,信息化控制確實很難。
關于物聯網的網絡架構
三層結構,跟我們發展智能交通三層結構是一致的,所以為什么當時物聯網在云里霧里炒的時候,大家都不知道物聯網到底干什么,用在哪兒合適,我說用在智能交通里是最好的,因為它們結構是一樣的。
“物聯網”三個技術層面與智能交通系統完全相同,即:感知層(信息采集、識別)、網絡層(信息傳輸、挖掘、處理)、應用層(信息應用、服務,交通的管控等)
下一階段的智能交通可能是什么狀態,發展將向熱點區域為主,重點研究熱點區域。以車為對象的管理模式轉變。因此建立以車為節點的信息系統——“車聯網”是新一代智能交通系統發展的方向,也是智慧城市規劃中智慧交通建設的重要內容。
新一代智能交通系統可以理解為:運用現代信息通信技術、網絡傳感技術、云端與移動計算技術、智能終端與車路協同技術、智能時空網絡控制等新一代高新技術高效地運用于整個交通管理體系,實現人、車、路更全面地感知、更深度地融合和信息共享,對交通流實施動態監管和網絡化智能控制,從而建立起的一種和諧、平安、高效、節能的交通環境,實現不堵車,不撞車的新一代的智能交通綜合管理系統。
國際上物聯網規劃,各個國家談到物聯網應用的時候,物聯網應用下解決下一代智能交通系統是不撞車。
擁堵就是車流量飽和了,或者是超飽和了你怎么控制運行,什么時候大家能跑起來。因為我們規律,密度達到一定百分比的時候大家就能跑起來,用這一條原則設計整個路況交通怎么控制都行。
第一車路協同平臺,車路協同有類似于目前交通智能中心的功能;第二行車安全應用,有控制問題,有車輛本身技術問題。物聯網,也就是說物聯網,物和物之間,車和車實際是解決車輛相撞的問題;第三遠程信息服務平臺,提供很好的服務,這個服務有很多內容,都在這個遠程服務里面去,包括以后帶有預測性的網絡,路網狀態下的導航服務都是在后臺制定的服務。
車聯網通過感知裝置和傳感網絡實現互通互聯,可以實時收集反饋的車輛車況信息對其進行狀況掌控,通過云計算、車路協同等技術對路口路段的道路管制信息,汽車數量,車速,密度等數據的分析,形成對車流動態狀態和路網交通實施科學監控策略決策。
車聯網將以智能技術和“云計算”技術支撐智能交通監控中心的數據管理、服務平臺;以智能車路協同技術和區域交通協同聯動控制技術實現智能控制;以車載移動計算平臺和全路網動態信息服務為雙向通訊的移動傳感車載終端,加上強大的數據存儲、數據處理、決策支持的軟件和數據庫技術以及傳感網、互聯網、泛在網的網絡環境下,對路況環境和車輛實時智能監控和智能管理。
目前智能交通系統的特點和下一代智能交通,交通管理控制能力和信息服務,交通控制下一階段將要實現的。
1)關注點:八十年代ITS關注的是交通信息的采集和傳遞;新一代智能交通系統關注的是信息的交通分析、知識或規律的發現以及決策反應等;
2)目標:八十年代ITS以電子化和網絡化為目標;新一代智能交通系統以功能自動化和決策支持為目的;
3)實質:八十年代ITS實質是用計算機和網絡取代傳統的手工流程操作;新一代智能交通系統則是用智能技術取代傳統的某些需要人工判別和判斷的任務,達到最優化。
4)結果:八十年代ITS結果是數據的積累和傳遞;新一代智能交通系統是數據的利用和開筆,用數據去完成任務,去實現功能。
新一代智能交通系統具有以下鮮明特點:
1)依據新一代的信息網絡技術,在ITS現在的各個應用領域都推陳出新;
2)在系統交涉方面,更加強調系統集成的智能性和協作的靈活性;
3)在公眾服務方面,更加強調服務內容的個性化以及服務模式的人性化、智能化;
4)在物聯網的大背景下,強調交通信息系統最大限度地與其他各類信息系統實現互聯互通,進而催生了全新的應用和服務方向。
新一代智能交通系統的發展展望上看,戰略意義:
1)破解交通擁堵難題,提高社會管理科學化水平;
2)促進物聯網技術應用,樹立物聯網發展旗幟;
3)培育戰略性新興支柱產業,促進經濟發展方式根本轉變;
4)打破中國汽車工業發展瓶頸,保持經濟持續較快發展;
5)實現道路交通重大節能減排,促進國家可持續發展。
關于展望這一塊,因為國家交通運輸部曾經在“十二五”規劃里面已經很清晰的描述了,在交通運輸領域實現新一代智能交通發展目標和要求。特別是提到推動“車聯網”,“船聯網”發展。
交通運輸部、公安部、國家安監總局、工信部2011年聯合下發一個關于車輛監控,制定一個目標,實際我理解就是在交通運輸部門,對運輸車聯網的出行。
另外從國家科技部,包括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對車聯網都可以重點實施。
結語
最后,引用原交通運輸部科技司司長賀建華去年的“智能交通未來發展趨勢”一段講話,結束:
當今世界,信息技術發展突飛猛進,信息技術的創新、應用和擴散引發了生產方式、經濟發展和社會管理的深刻變革。以下一代移動通信、寬帶網網絡、傳感器網絡、電子標識、云計算等為代表的物聯網技術已經成為未來發展智能交通的重要支撐技術,受到各國廣泛關注。雖然對這一領域技術的理解不一,稱謂不同,但在交通運輸領域,通過更透徹的感知、更廣泛的互聯,更智能的分析處理的手段,實現交通基礎設施、交通運輸工具、交通環境、交通參與人之間的廣泛連接,交互,通過大規模交通狀態信息傳感,對海量數據的采集、管理、分析、進而為出行服務、決策監管提供支撐的理念已經深入人心,我們從社會上對“車聯網”、“船聯網”的廣泛而熱切的關注就可以看出這種趨勢。
交通運輸部在總結我國智能交通十余年發展經驗和教訓基礎上,針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對交通運輸的新需求,借鑒發達國家和地區智能交通發展的先進理念,組織制定2011—2020年交通運輸行業智能交通發展戰略,初步地區了發展新一代智能交通系統的思路。
新一代智能交通不是要推翻原有智能交通體系,而是要在國家智能交通體系框架的統一指導下,以現在有智能交通建設成果作為新的起點,結合新的發展環境和需求,按照新的發展理念,重新利用新一代信息網絡技術,合理設定本階段的戰略目標和發展路徑,以達到智能交通新的應用效果。
聲明:
凡文章來源標明“中國智能交通網”的文章版權均為本站所有,請不要一聲不吭地來拿走,轉載請注明出處,違者本網保留追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利;所有未標明來源為“中國智能交通網”的轉載文章均不代表本網立場及觀點,“中國智能交通網”不對這些第三方內容或鏈接做出任何保證或承擔任何責任。
征稿:
為了更好的發揮中國智能交通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中國智能交通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的企業、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投稿。投稿郵箱: [email protected] (查看征稿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