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將發展第二代北斗衛星導航系統,這是記者從19日舉辦的海峽物聯網產業發展研討暨項目對接會上了解到的。我國著名衛星導航定位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許其鳳應邀到會,深入淺出地介紹了我國自行研發的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的相關情況。許院士透露自己是福建女婿,妻子是廈門人。
兩個問題不解決“北斗”只能算三流
“我們的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和GPS相比有自己的優勢。”許院士說,對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我們要有信心,但是目前面臨兩大難題,一是難以在全球布設監測站,二是原子鐘技術發展相對滯后。
據介紹,要建立覆蓋全球的衛星導航系統,就要在全球各地建立監測站。而在國外建監測站,必然受到當地政治、經濟、軍事等因素影響。
許院士透露,我國前幾年在赤道附近的某個國家租用土地建立了一個監測站,他也曾多次到這個監測站參與建設,但是兩三年后這個監測站廢掉了,“該國總統更換后,對我們的監測站并不支持,經常對我們的監測站斷水、斷電。美國的GPS在全球建立了多個監測站,他們從來不在不受自己控制的地方建監測站,他們把監測站建在全球各地的軍事基地附近。”
許院士還說,導航系統對原子鐘的精確度要求很高,必須達到約百萬年差一秒。我國星載原子鐘和發達國家相比,技術差距很大,“原來我們可以進口外國原子鐘,但是他們知道我們要發展導航系統后,一個都不賣給我們了,我們自己的原子鐘技術在短期內難以取得突破。”
在北斗衛星導航系統之前,還有美國的全球定位系統GPS和俄羅斯的GLONASS。在許院士看來,美國基本不受以上兩大難題困擾,俄羅斯原子鐘技術好,但是難以在全球建立監測站。
“我們這兩個問題不解決,只能算三流導航系統。”許院士說。
要用最好的導航還得靠自己
雖然面臨很多困難,但許院士表示,可以尋求繞過瓶頸的途徑。比如,通過衛星跟蹤衛星的方法,解決全弧段跟蹤難題,這樣就不必在全球設立諸多監測站;通過星座選擇,降低對原子鐘高精確度的要求。
“要想知道準確的時間,除了表好外,還可以勤對表。每天對一次表,也可以保證時間準確。”許院士說,我們的導航系統有后發優勢,比如重點關注亞太地區,范圍較小,兩小時就可以全部更新一次觀測數據,而美國的GPS覆蓋全球,約6小時才能更新一次數據。
“可喜的是,十來年我國原子鐘技術取得快速發展,我們的原子鐘基本能達到約百萬年差一秒的精確度,但是不夠穩定。”許院士認為,我國衛星導航系統起步落后國際20年,不求在全局上和GPS較量。
“北斗的優勢在于區域,對我們來說也很安全。美國從來沒有承諾過GPS的安全性,他們研發出比GPS精確度更高的導航系統,出于軍事等方面的考慮,卻不給民用。要用最好的導航,還得靠自己。”許院士最后透露,將來要發展覆蓋全球的衛星導航系統,北斗二期工程正在考慮中。
聲明:
凡文章來源標明“中國智能交通網”的文章版權均為本站所有,請不要一聲不吭地來拿走,轉載請注明出處,違者本網保留追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利;所有未標明來源為“中國智能交通網”的轉載文章均不代表本網立場及觀點,“中國智能交通網”不對這些第三方內容或鏈接做出任何保證或承擔任何責任。
征稿:
為了更好的發揮中國智能交通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中國智能交通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的企業、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投稿。投稿郵箱: [email protected] (查看征稿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