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在20日上午10時新聞發布會上,公布“十二五”后三年交通投資規模近4萬億元。至此,將智能交通上升至國家戰略層面,這樣的舉措對于智能交通企業是莫大鼓舞。智能交通上升至國家戰略,行業發展前景樂觀,這帶來了智能交通企業新機遇。
智能交通上升至國家戰略
交通運輸部在18日召開了“綠色循環低碳交通運輸體系建設試點示范推進會”,明確提出要制定實施交通運輸綠色循環低碳科技專項行動工作方案,加大交通運輸綠色循環低碳科技研發與推廣,加快智能交通與信息化建設。
此次會議提出了明確的量化指標。即到2020年,與2005年相比,交通運輸行業實現營運車輛單位運輸周轉量能耗、碳排放量分別下降16%和18%,營運船舶單位運輸周轉量能耗、碳排放量分別下降20%和22%,城市客運單位客運量能耗、碳排放量分別下降26%和30%。
值得關注的是,去年交通部發布了《2012-2020交通運輸業智能交通發展戰略》,也是中國第一部以政府文件形式發布的智能交通戰略,標志著智能交通已經上升到了國家戰略。交通部啟動的新一代智能交通系統發展戰略和應用物聯網技術推進現代交通運輸策略研究兩個重大研究項目,為未來5-10年的發展進行了謀劃。
此外,目前傳統的統一化智能交通監控已經越來越難以滿足在不同特點道路的工作需要,因此專業化和定制化將成為未來智能交通管理設備的重要發展方向。分析人士預計,到2015年,中國國內車聯網的市場規模將達到2000億元人民幣,相關利潤至少有200億元。
智能交通漸入佳境
城市擁堵問題已經成為制約城市未來發展和整體運行效率的最主要問題之一,極大影響了我國的城鎮化過程。造成這一問題的原因一方面來自于我國地少人多的現實情況,城市有限的物理容納能力同機動車數量高速增長相矛盾,另一方面來自于城市交通管理的落后造成交通資源的錯配。西方國家在上世紀九十年代提出智能交通(ITS)的方法,通過信息技術手段將人、車和路三者有機地聯系在一起,提高路的使用效率和出行者的通行效率。智能交通的技術逐步被引入國內,成為解決我國交通問題的重要突破口。
近些年來,我國交通行業的信息化投入保持了快速增長,2012年市場規模達到近500億元。行業快速增長的主要刺激因素在于高鐵、機場等領域的持續投入建設。研究結果表明,2012年中國交通行業信息化投資總額相比2008年有了顯著上漲,近4年的復合增長率高達25%。總體來看,我國政府對交通行業大規模的基礎建設投資,是拉動交通行業信息化投資迅速增加的最主要原因。
政府對交通行業大規模的基礎建設投資,在2-3年內將率先帶動交通行業IT硬件的規模和比例,其次是軟件和服務的投資。隨著硬件基礎設施建設完畢,軟件應用系統級后期專業服務將呈現快速增長。
根據交通部的測算,智能交通要在公路電子收費、交通信息服務、交通運行監管、集裝箱運輸、公交車輛、營運車輛及船舶動態監管等領域,實現規模應用和產業化,到2020年總產值規模超過1000億元。要達到這一目標,交通部門將開放一部分地理信息資源與企業開展合作,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內容加工和增值服務,形成可持續的商業模式,增強多層次服務供給能力;同時,政府部門推動研究單位和企業加快研究建立技術、應用和資本共同引領的智能交通產業發展模式。
目前我國已經形成了較為完整的智能交通產業鏈。產業鏈是由上到下大體可以分為智能交通技術研究中心、信息采集前端設備制造商和終端設備制造商、智能交通信息服務應用軟件提供商、智能交通通信網絡運營商、智能交通系統信息采集商、智能交通信息服務提供商等。在實際經營過程中,一家企業可能涉及產業鏈上的眾多業務,從而使得產業鏈上下游的界限逐漸模糊,一體化趨勢愈發明顯。
(1)智能交通技術研究中心
隨著技術的不斷發展,信息技術、數據通信傳輸技術、通信技術、現代控制技術與遙感(RS)技術、地理信息系統(GIS)、全球定位系統(GPS)視頻傳感技術、系統工程技術和人工智能技術等眾多的領先技術被廣泛應用到智能交通領域。由于系統的高速復雜性,交通管理中心必須把互不相同的各個現存系統加以集成。這樣,應用集成和中央數據庫處理技術也變得非常重要。而上述技術的應用及智能交通產品的開發,如果沒有專門的技術研究機構和大量的資金投入很難實現的。因此,在智能交通產業價值鏈上,工業技術中心雖然沒有直接為顧客創造價值,但是它是非常重要的輔助活動,它是智能交通產品差異化的基礎。
(2)信息采集前端設備制造商和終端設備制造商
智能交通需要大量的硬件設備來實現,如交通信息采集設備、檢測裝置及傳感器、通訊信息傳輸設備、信息顯示以及發布設備、交通控制設備、車輛導航設備、自動收費系統設備、交通控制和管理設備、車輛控制設備、安全設備和預報系統等,它們是顧客接受服務的硬件條件,也是智能交通產品的有形部分,對智能交通產品和服務的質量有重要影響。
(3)智能交通信息服務應用軟件提供商
用戶在接受智能交通服務時,需要通過某個應用程序來獲得信息服務,運營主體通過應用程序提供信息服務。因此,應用程序開發商、應用程序銷售商等,為智能交通服務的實現提供了途徑,同時也是智能交通產品的無形部分。
(4)智能交通通信網絡運營商
在智能交通系統運行過程中,信息的生成、加工、傳送等環節是基礎。先進的交通信息服務系統是建立在完善的信息網絡基礎上的,尤其是因特網和無線通訊網,并采用多媒體技術,使其服務功能大大加強。因此,智能交通通信網絡運營商為智能交通服務產品提供了通向顧客的渠道。
(5)智能交通系統信息集成商
智能交通系統是由很多個子系統組成,子系統采集實時交通信息,并對相應的交通信息進行實時的處理和融合,大系統又從各個子系統中提出相關信息進行再處理和融合,并形成多對象的服務信息,為道路交通參與者提供服務和管理的實時交通信息。任何終端的實時交通信息服務的提供都是由各種系統硬件和軟件的集成。因此,智能交通系統信息集成商為智能交通管理和服務提供了系統后臺。
(6)智能交通信息服務提供商
智能交通的信息服務提供商如交通電臺、交通電視臺、通信服務商(手機、PAD信息服務)、Internet網絡服務商、專業交通信息服務提供商等,智能交通服務的價值主要取決于服務提供商所提供的產品和服務的價值。
智能交通產業價值鏈的核心競爭力是由服務提供商所提供的智能交通服務的質量、價格和速度以及服務內容的專業化和多樣化所決定的。
目前我國智能交通的市場處于充分競爭的狀態。我們把參與智能交通市場競爭的企業分為七類,除了傳統做智能交通系統(ITS)的企業外,其他的六類企業分別是城際智能交通企業、系統集成業務類非傳統智能交通企業、移動運營商、智慧城市企業、外資企業和安防企業。隨著智能交通行業的高速發展,越多的企業參與到這個市場中來。據Tranbbs的數據顯示,2012年智能交通項目所有中標企業的數據為1813家,同比增長27%。由此可以推斷整個智能交通的參與企業可能達4000家,甚至更多。
目前產業內的企業主要集中在主要集中在道路監控、高速公路收費、3S(GPS,GIS,RS)和系統集成等環節。平安城市建設的熱潮掀起,為道路監控提供了巨大的市場機遇,目前國內約有500家企業在從事監控產品的生產和銷售。高速公路收費系統是我國非常有特色的智能交通領域,國內約有200多家企業從事相關產品的生產。在3S領域,國內雖然有200多家企業,但能夠實現系統功能的企業還比較少。盡管國內從事智能交通的企業“魚龍混雜”,但一些專注于特定領域的企業經過多年的發展已經取得不錯的成績。
關于智能交通系統
智能交通系統是未來交通系統的發展方向,它是將先進的信息技術、數據通訊傳輸技術、電子傳感技術、控制技術及計算機技術等有效地集成運用于整個地面交通管理系統而建立的一種在大范圍內、全方位發揮作用的,實時、準確、高效的綜合交通運輸管理系統。ITS可以有效地利用現有交通設施、減少交通負荷和環境污染、保證交通安全、提高運輸效率,因而,日益受到各國的重視。
21世紀將是公路交通智能化的世紀,人們將要采用的智能交通系統,是一種先進的一體化交通綜合管理系統。在該系統中,車輛靠自己的智能在道路上自由行駛,公路靠自身的智能將交通流量調整至最佳狀態,借助于這個系統,管理人員對道路、車輛的行蹤將掌握得一清二楚。
聲明:
凡文章來源標明“中國智能交通網”的文章版權均為本站所有,請不要一聲不吭地來拿走,轉載請注明出處,違者本網保留追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利;所有未標明來源為“中國智能交通網”的轉載文章均不代表本網立場及觀點,“中國智能交通網”不對這些第三方內容或鏈接做出任何保證或承擔任何責任。
征稿:
為了更好的發揮中國智能交通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中國智能交通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的企業、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投稿。投稿郵箱: [email protected] (查看征稿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