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09年的斯德格爾摩世界智能交通大會,歐盟所展示的CVIS系統、日本的Smartway系統、美國的IntelliDriveSM系統,到去年韓國釜山世界智能交通大會“無處不在、透明、可信賴”的主題,無不體現了世界智能交通發展的方向,也展示了通信技術在智能交通中的日趨重要的作用。
基于無線電通信鑒相測距技術,輔以視頻車牌號碼識別技術(高速公路中再輔以紅外線道路測寬),由路側信標和車輛做為基本網元所組成的智能交通通信網絡,可以簡單實現一個完整的、獨立的面向未來發展和未來服務的“全智能交通通信網絡”,該網絡可以實現或可支持實現我國智能交通八大領域中幾乎所有的服務。
智能交通發展滯緩的根源
(1)智能交通技術障礙
目前,凡涉及智能交通領域的技術方案,無不提及歐美、日本的成熟技術和應用,凡涉及車輛的導航和通信,無不提及GPS定位、短程通信和Telematics系統。
以我們孰知的日本VICS系統、ETC系統為例,它所提出的導航、安全、收費、管理、支援等,在技術層面無非是利用地埋線圈、超聲波檢測、紅外線檢測、道路磁誘導、路側射頻通信、調頻電臺廣播外加GPS定位等技術,組成了多個不同方面的應用系統,而這些系統面臨著復雜的整合難題,從而難以形成一個全智能的交通通信網絡。
目前的2G個人移動通信中,語音通信和數據通信業務已經迫使運營商開始使用半速率業務信道,不可能有冗余的資源專門提供給智能交通,即便是發展到3G個人無線通信,它仍然主要是面向個人移動通信及增殖服務(如視頻、B2B),很難為智能交通提供專有資源,也就是說,依靠當前個人移動通信網絡(中國移動、聯通、電信),只能提供有限的智能交通服務,而受限的智能交通服務,也將是Telematics商業模式最大的技術障礙之一。
如果Telematics系統能夠突破對Internet互聯網的依靠、突破對個人無線通信網絡的依靠、能夠擺脫GPS并實現厘米級定位精度和毫秒級的實時定位速度、能夠擺脫其他的道路基礎信息采集系統,具備數據信息交換的實時性、可實現和支持實現智能交通框架下的所有服務,這才是我們理想中的“全智能交通通信網絡”。該理想中的“全智能交通通信網絡”在未來的技術發展和服務中,與Internet、與個人移動通信網絡是一種技術、服務、網絡的融合關系,而非依靠和受限的關系。
聲明:
凡文章來源標明“中國智能交通網”的文章版權均為本站所有,請不要一聲不吭地來拿走,轉載請注明出處,違者本網保留追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利;所有未標明來源為“中國智能交通網”的轉載文章均不代表本網立場及觀點,“中國智能交通網”不對這些第三方內容或鏈接做出任何保證或承擔任何責任。
征稿:
為了更好的發揮中國智能交通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中國智能交通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的企業、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投稿。投稿郵箱: [email protected] (查看征稿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