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1日,第三屆智能運輸大會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舉行。會上,對于近期完成的《交通運輸行業智能交通發展戰略》首次進行解析,指明中國智能交通未來的發展方向。近年來,交通運輸行業始終堅持“科技強交”戰略,沒有信息化,就沒有交通運輸現代化。那么,公路交通將如何開啟智能交通這座大門?
近日,國務院正式印發《“十二五”綜合交通運輸體系規劃》,在“提高交通運輸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具體任務,包括推進綜合交通運輸公共信息平臺建設,逐步建立各種運輸方式之間的信息采集、交換和共享機制,積極推動客貨運輸票務、單證等的聯程聯網系統建設,推進條碼、射頻、衛星定位、行包和郵件自動分揀系統等先進技術的研發及應用,逐步建立高速公路全國監控、公路聯網和不停車收費系統,提高運營安全與效率。
“科技強交”聚焦智能交通
7月31日,第三屆智能運輸大會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舉行。會上,對于近期完成的《交通運輸行業智能交通發展戰略(2012-2020年)》,交通運輸部科技司副司長洪曉楓首次進行解析,指明了中國智能交通(IntelligentTransportSystem,簡稱ITS)未來的發展方向。
近年來,交通運輸行業始終堅持“科技強交”戰略,通過強化創新能力建設,推進“產學研用”結合,加大科技投入,組織開展重大科技攻關等舉措,推動了交通科技創新工作取得了顯著地成績,為現代交通運輸事業發展注入了強勁的動力。
正如交通運輸部科技司司長趙沖久在大會致辭中所說,《公路水路交通運輸信息化“十二五”發展規劃》明確提出,“十二五”期間行業將組織實施“安全應急”、“出行服務”、“市場信用”、“決策分析”四個重大工程建設,并在綜合運輸、區域物流、城市客運三個領域開展信息化示范試點工程,切實加強交通運輸動態信息的監測與采集,以行業基礎數據庫建設為核心,力爭形成較完備的行業數據資源體系,開展跨區域、跨部門協同共享機制和綜合應用系統建設。
在7月初舉行的全國科技創新大會上,國家主席胡錦濤指出:“要進一步深化科技體制改革,著力強化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提高科研院所和高等學校服務經濟社會發展能力,推動創新體系協調發展。”作為市場化程度很高的智能交通領域,市場需求是最強大的動力源,需求點燃了近年來智能交通產業的激情。
趙沖久因此強調,要進一步深化科技體制改革,著力強化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提高科研院所和高等學校服務經濟社會發展能力,推動創新體系協調發展。
信息化工作是交通科技創新體系中重要一環。去年,交通運輸部發布了《公路水路交通運輸信息化“十二五”發展規劃》,明確提出“十二五”期間行業將組織實施“安全應急”、“出行服務”、“市場信用”、“決策分析”等四個重大工程建設,并在綜合運輸、區域物流、城市客運等三個領域開展信息化示范試點工程,切實加強交通運輸動態信息的監測與采集,以行業基礎數據庫建設為核心,力爭形成較完備的行業數據資源體系,開展跨區域、跨部門協同共享機制和綜合應用系統建設。
聲明:
凡文章來源標明“中國智能交通網”的文章版權均為本站所有,請不要一聲不吭地來拿走,轉載請注明出處,違者本網保留追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利;所有未標明來源為“中國智能交通網”的轉載文章均不代表本網立場及觀點,“中國智能交通網”不對這些第三方內容或鏈接做出任何保證或承擔任何責任。
征稿:
為了更好的發揮中國智能交通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中國智能交通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的企業、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投稿。投稿郵箱: [email protected] (查看征稿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