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技術的應用正在改變客運服務特性。新技術帶給我們許多可能,很多在傳統線下無法解決的問題,通過移動互聯網、GPS定位技術、云計算和大數據等信息技術找到了解決的辦法。在乘客需求多樣化的前提下,還有新的服務模式和客運業態不斷被創造出來。互聯網不是在顛覆交通行業,而是在改變很多服務特征,讓交通方式更多樣便捷。不過,嶄新的事物難免會面對政策風險。
互聯網交通創新,面臨一個很大問題,就是要面對政策空白期。互聯網拼車應該鼓勵,但面臨安全和誠信問題,而這不能成為禁止的理由,也不能放任自流。約租車應該發展,這在國外非常普遍,廣州最近投放了約租車。私家車非法營運是個難題,最近交通運輸部明確表態,反對私家車進入“專車”市場。否則,政府要么放棄出租車特許經營,要么愧對出租車經營者。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我國城市規模越來越大,機動化交通需求急劇增長,城市交通問題愈加突出,越來越復雜。不僅我國如此,其他國家也都不同程度存在著城市交通資源相對緊張的難題。正因為此,在全球很多地區都在發生著移動互聯網和交通出行領域的結合,一場以技術創新為驅動力的交通領域的深層次變革,正在全世界范圍內同時發生,不管我們想不想參與,都將被裹挾其中。
對于客運體系的創新,究竟是基于經濟學理論,還是基于法學或交通理論加以考慮?顯然,不能單獨從某一個方面來判斷,必須綜合權衡、整合評判,不能用一種理論、一種體系來解釋出現的新的服務體系。政府管理需要從實際出發,平衡各方利益,而不能偏重某一方利益。因為在任何一個時代,原有規則的繼承者都是逐步變革而來。交通運輸行業的發展只有在沖突中找到平衡才能前進。
順應經濟規律,利用、擁抱技術優勢,不妨先看看市場在做什么、什么做得通,我們再倒過來把它說得通,再用制度、政策和法律給予保護和管制。借用新加坡總理李顯龍最近在新加坡國立大學的講話,或許可以讓我們明白對待新生事物該秉持怎樣的原則。他說:“技術正在改變著一切,而這些改變是沒法停止的,我們不能逃避,我們只能接受變化,我們想辦法利用技術的手段,從而幫助整個社會效率的提高。”(作者為深圳市都市交通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