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經濟背景下物業管理的轉型升級
我國正處在發展模式從高速走向高質量的轉變過程中。在當下的新經濟時代,互聯網技術已日趨成熟,為物業管理行業的轉型升級帶來了契機。根據對深圳地區物業的調查,大多數物業公司的人工成本支出都占到了總支出的50%以上,是物業公司的第一大支出。人工費的上漲、招工難、管理難,導致物業公司的勞動成本不斷增長。
問題 |
星河發展中心 |
花園城 |
天安數碼 |
Co Co Pa rk |
華僑城 |
市民中心 |
科技大廈 |
振業花園 |
第三空間 |
創業壹號 |
科技大廈一期 |
世貿廣場 |
陽光棕櫚園 |
人工費越來越貴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招工難,愿意做保安和收費員的人越來越少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0后員工越來越難管理 |
√ |
√ |
√ |
√ |
√ |
在2017人工智能與物業技術革命論壇上,中國物業管理協會會長沈建忠提到:“人工智能將是物業行業科技化深度發展的必然方向”,物業管理由早期的“三保一化”到借助成熟的互聯網發展起來的智慧社區、設備遠程監控、智慧停車系統等,徹底顛覆原有的服務模式,在用戶體驗、管理效率上給物業服務帶來顛覆式的影響。
“無非不集”是物業停車管理的發展方向
與此同時,移動互聯網、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的迅猛發展,為未來智能停車管理注入了新的生機,對其發展方向有著深遠的影響。一方面,停車收費管理將逐步實現機器代替人工,自動化代替手工和半自動化。另一方面,識別和支付緊密結合,提高通行效率,降低人工成本。這種物業行業的轉型升級與新技術相遇,將帶來停車行業的大變革與大商機。
在交通與物業服務深層需求改變的背景下,面對傳統停車場服務體驗不佳、物業管理單位的效益差、停車服務效率低等一系列問題,站在物業運營角度,需要轉變目前的停車管理模式,逐步淘汰人工為主的管理方式,從低水平人工服務走向高效率自動服務,使用機器替代人工,推廣非現金繳費和自動化停車服務,提升物業管理效率,降低運營成本,提升客戶服務滿意度。
停車繳費管理模式的發展方向:
無人化:出入口無人值守,提升運營效率、降低運營成本。
非現金:立足于電子支付,實現便捷、快速繳費,減少貪污,降低現金管控成本、風險。
不停車通行:自動識別車輛身份,執行通行管控,無需停車,提高出入口通行效率,提升用戶體驗。
集中管理:通過網絡對出入口和車位進行集中監控服務,實現交易和異常情況的全電子化管理
結合“無非不集”的發展方向,通過停車場出入自動化、管理標準化、服務聯網化,實現管理效率和服務質量的提高,為停車場經營步入良性發展鋪平道路。
從國內外發展來看,停車服務聯網化、支付非現金化、ETC不停車化服務是大勢所趨。以贏得亞洲最具競爭力經濟體稱號的新加坡為例,在ERP城市交通擁堵電子收費系統大平臺基礎上,借助ETC在停車系統的廣泛運用,實現動態、靜態交通管理服務無縫聯網融合。以金融信用為后盾,停車場管理在政府搭臺、市場跟進的雙線推動下,已基本實現了無人值守、非現金支付、不停車通行和集中管理的“無非不集”式管理,極大地提高了管理效率、節約了管理成本,產生了良好的社會與經濟效益,同時也促進了物業管理向人工智能應用時代邁進,實現物業停車服務的彎道超車。
識別技術的選擇
停車場管理需要解決兩個基本問題,一是如何準確識別車輛身份,二是提供安全、便捷的收費服務。管理方的需求是:封堵漏洞,增加收入,降低成本,節約開支;提供安全、高效的通行服務,提升服務品質。而車主的核心需求是通行及繳費過程安全、方便、快速。
在國內停車場繳費領域,缺乏統一的停車支付類技術標準和運營體系。以車輛身份識別技術為核心特征,停車場系統方案可劃分為以下三種:ETC、車牌識別及自助取卡。
車牌識別技術具備無介質、低成本、安裝施工簡單等優勢,尤其是低成本迎合了大部分物業的低利潤經營狀況現實,因此而得到市場認可。但車牌識別技術的識別率受天氣及環境影響較大,識別差錯容易導致用戶體驗下降、運營成本增加。同時,車牌識別自身沒有防偽能力,不帶支付功能,仍需借助人工收費及第三方支付手段完成繳費,屬于半自動應用技術方案。因此是過渡性質的停車場管理手段。
ETC電子不停車收費技術是基于交通運輸部推行的GB/T20851系列國家標準,利用基于5.8GHz微波頻段的專用短程通信(DSRC)和PBOC電子支付規范的技術實現。ETC采用實名制管理,一車一卡一標簽,車輛身份信息受到金融級別密鑰保護,全國通用;且DSRC通信不受環境影響,可全天候運行,識別準確率可達99%以上,比車牌識別更可靠、更穩定,為全自動車道系統打下了堅實的技術基礎。同時,隨著ETC全國聯網格局的形成,OBU的裝車率越來越高,依托6000萬的ETC用戶量,也將為ETC進入停車場收費實現“一卡多用”奠定基礎。
ETC+車牌識別雙模識別技術是將ETC和車牌識別兩種識別技術進行組合,集合兩種模式的優點,采用雙重識別、優勢互補的思路,將ETC讀到的車牌號與攝像機識別到的車牌號做對位匹配,大大提高了車輛身份識別準確率,同時實現了防偽和交易安全。以提高車輛身份識別準確率為核心,同時為了實現停車場車輛的全覆蓋,集合車牌識別技術和ETC電子不停車收費技術的優點,采用ETC+車牌識別雙模識別技術,提供更高效全面的服務,為逐步乃至最終過渡為無人值守創造條件。
具有CNAS資質認證的深圳華耀檢測機構對ETC+車牌識別雙模識別技術的識別準確率,在實際項目環境下進行了嚴格的現場檢測,檢測結果如下:
檢測時段 |
識別車輛數 |
識別準確車輛數 |
識別錯誤車輛數 |
識別準確率 |
白天(8:00~17:30) |
1283 |
1278 |
5 |
99.767% |
夜晚(18:00~4:30) |
856 |
852 |
4 |
99.53% |
(數據來源:泊時捷ETC停車管理系統檢驗報告)
檢測結果顯示,ETC+車牌識別雙模識別技術的識別準確率顯著提高,接近100%,保證了系統運行效果。
配套服務模式的改變
在車輛身份識別高準確率的基礎上,還需配套改變現有的停車服務管理模式,最終全面實現停車場出入自動化、管理標準化、服務聯網化的“無非不集”式服務模式,
集中式監管:以停車場管理業務流程為導向,依托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前沿技術,為管理人員提供統一的停車場管理監管平臺,實現管理中心對停車場的實時監控、遠程控制、設備遠程維護等集中式監管。
安保流動崗位制:在高識別準確率的保障下,出入口車道可取消入口值守,將固定收費崗改成流動崗,日常的出入、繳費管理交給設備7x24小時全天候自動處理,流動安保崗位負責日常巡檢及應急事件處理。管理模式的升級換代,能夠大幅降低物業管理的人工成本,同時,車道管理實現無人值守,也在很大程度上規避了跑冒滴漏等管理漏洞。
實時在線服務:車主通過車道緊急呼叫按鈕及24小時400服務熱線等渠道,可實時連線管理中心,管理中心進行遠程視頻查看、信息確認及異常處理,為實現停車場無人值守服務模式提供堅實的后盾支持。
綜上所述,在ETC+車牌識別雙模識別技術高識別準確率的基礎上,配套實現遠程集中監管、流動安保制以及實時在線服務等管理手段,最終可全面實現停車場“無非不集”的管理模式。
對物業而言,停車繳費管理系統是賴以提供運營服務的生產力工具,在車流量,費率、產出確定的情況下,方案的取舍,必須從建設投入、運營成本、管理效率、安全保障等角度進行全方位評價。
“無非不集”模式與傳統模式的比較
功能作用 |
“無非不集”模式 |
傳統模式 |
通行效率 |
不停車通行為2秒/輛,全面緩解停車場擁堵現狀 |
停車刷卡通行為8~12秒,效率較低 |
通行安全 |
免停車,駕駛安全 |
存在因卡片滑落、停車不到位等原因引起的安全隱患 |
用戶體驗 |
優越的通行體驗 |
用戶體驗較差 |
資金安全 |
ETC電子扣費、微信支付、支付寶支付等非現金支付方式,規避現金管控風險 |
現金收費,存在資金漏洞 |
車輛安全 |
ETC+車牌識別多模識別技術,確保車輛安全 |
一卡多用、車輛安全無保障 |
人工成本 |
可實現停車場車道的無人值守,大大降低人工成本 |
各個環節均需人工參與,需投入大量的人工成本 |
管理效率 |
自動化程度高,停車場運營報表清晰明了,全面提高物業管理方的管理效率 |
傳統模式,管理效率較低 |
集中化管理 |
集團用戶可通過停車運維管理云平臺,對所轄停車場資源進行集中管理、遠程監控 |
資源分散,無法進行集中管理 |
物業形象 |
不停車貴族式服務,提升物業形象 |
傳統模式,不利于提升物業形象 |
經濟效益
以下借常見的兩入兩出停車場系統建設進行對比。
建設階段,直接投入成本1:
(1)設備投資(2進口,2出口,500車位):¥400,000
(2)每年運營費用:¥240,000
設備年維護費用(約每年10%):¥40,000
收費員工資待遇(每崗4人,1崗,¥50000.0*4*1):¥200,000
(3)全生命周期成本(5年):¥1,600,000
同樣規模條件下,可將固定收費崗改成流動崗,日常的出入、繳費管理交給設備7x24小時全天候自動處理。以每崗20萬/年計,計算表明,正常可縮減一半的人力運營成本,運營成本優勢非常明顯。
預計5年全生命周期內,總體運營成本可以節省72.5萬,比人工管理方式下降了31.2%。在成本下降的同時,還能夠提升服務質量,提高業主服務滿意度,挖掘運營增值,即實現減員增效、精準服務、持續增值。
智慧停車領域的發展趨勢,表現在以下方面:
1.未來的趨勢,用機器代替人工,自動化淘汰手工和半自動化。
2.發展以無人值守、非現金支付為中心的“無非不集”管理模式,對內挖潛,高效服務,降低成本,堵住管理漏洞。
3.停車與靜態交通管理服務融合,通過統一的城市停車運營管理云平臺,提供交通需求調節、集中監管、遠程運維服務,提升交通系統整體服務效率。
4.依托互聯網+,整合共享單車、共享汽車等其他交通出行方式,為社會公眾提供出行預定、交通換乘、信息查詢等增值服務。
未來,依托日益普及的大數據技術,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不斷優化,使用機器替代人工簡單勞動,從低水平人工管理走向高效率自動服務,終將以“無非不集”運營實現停車管理模式升級換代。
【參考文獻】
沈建忠,人工智能將是物業行業科技化發展的必然方向,中國物業管理協會,2017;
深圳市華耀檢測機構,泊時捷ETC停車服務管理系統檢測報告,2017-10;
深圳市金溢科技,不停車進出管理系統(ETC)商業調研報告,2013-02
1 數據基于新加坡電子收費系統十年運維經驗所得
聲明:
凡文章來源標明“中國智能交通網”的文章版權均為本站所有,請不要一聲不吭地來拿走,轉載請注明出處,違者本網保留追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利;所有未標明來源為“中國智能交通網”的轉載文章均不代表本網立場及觀點,“中國智能交通網”不對這些第三方內容或鏈接做出任何保證或承擔任何責任。
征稿:
為了更好的發揮中國智能交通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中國智能交通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的企業、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投稿。投稿郵箱: itsshenzhen@163.com (查看征稿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