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是第二大移動市場,僅次于手機。2011年國內乘用車產銷量達到1400萬輛,保有量近8000萬輛。然而,我國車載信息服務市場還處于起步階段,前裝由車廠主導,后裝由導航終端廠商推動,所提供的服務是封閉式的,與車載信息服務平臺和車載終端密切耦合,功能有限,而終端、通信費、呼叫中心、內容、運維和管理成本、系統開發等成本居高不下,車載信息終端的裝配量難以形成規模。2011年車載信息終端新車裝配量約60萬輛,不足5%,遠低于歐美國家的26%,后裝市場以離線的便攜式自導航系統為主,2011年出貨量280萬。巨大的市場潛力,不成熟的產業鏈,意味著機遇與挑戰。
傳統車載終端服務較封閉
當前,電信運營商在產業鏈中的角色首先是提供通道,但通道的利潤空間日益被擠壓,相關咨詢報告指出,在乘用車領域的服務內容收入占比即將超過電信管道與相關通信模塊硬件的市場。以車載終端為載體的、直接面向駕乘用戶的信息服務是由前裝原廠TSP為主導,運營商也參與外包呼叫中心、本地信息服務、音樂、視頻等各類內容與服務的提供;然而,運營商并不直接面向駕乘用戶,缺乏與用戶的交互渠道,難以獲取車內數據和用戶駕駛習慣,所提供的信息應用不能滿足駕乘用戶的深層次需求。電信運營商若想分享快速增長的車載服務的市場蛋糕,勢必要尋找新的模式。
車載終端的服務模式大致分為三類:嵌入式、連接式、集成式。無論哪種模式,出于安全性與流量成本控制的考慮,車載終端及其內嵌的服務都是與開放的互聯網環境隔離的,運營商在其中主要提供通道。但隨著智能手機的大發展,“車載終端智能手機”集成的模式將超過嵌入式與連接式,成為使用量最大的車載信息服務提供模式,而運營商的機會是智能手機。憑借對智能手機所具備的高度的行業影響力,運營商以手機為橋梁,能夠搭建直接面向最終駕乘用戶的服務界面,從而深度挖掘客戶價值。車載終端與智能手機的集成,在汽車業界已有成功應用的案例,例如福特sync、雪佛蘭MyLink、豐田entune、奔馳mbrace2.0等。國內車廠和汽車電子廠商也初步開展了嘗試,最初的方向主要是在車機與手機之間建立應用層的數據交互,在車內為手機的通話、短信、音樂播放提供一個更好的使用環境和使用體驗。
“車機手機互動”模式顯潛力
隨著智能手機上的應用越來越豐富和越來越具個性化,一種更加靈活的車載終端對手機應用的集成方式隨之出現,這種技術另辟蹊徑,從顯示與輸入控制層面解決車載終端與手機應用的集成。首先通過有線(如USB)或無線(如WiFi)方式建立車載終端與手機的連接,車載終端可共享手機無線網絡,車機上的應用通過手機通道接入移動互聯網,通信資費計入手機賬戶;然后可啟動車載終端屏幕與手機屏幕之間的“雙屏互動”,將手機以默認的最佳適配尺寸投射到車載終端屏幕上,作為車載終端的當前屏幕輸出;用戶可以在車機屏幕上對手機應用進行觸屏操作,這些輸入信號能被手機接收為對當前應用的輸入,導致手機屏幕發生改變并將映射到車機屏幕上。一旦手機發生問題,并不影響車載終端原有的功能使用。
這種“車機手機互動”模式下的產業鏈各方均有受益點,車廠能夠在不增加成本和安全風險的前提下拓展車載應用,促進汽車銷售;車機廠商能夠簡化工藝、降低成本、優化保障;駕乘用戶能夠低資費享受更豐富的車載應用;車載信息服務提供商可以利用手機應用的成熟產業鏈,開發車載應用市場,以更低的成本提供車載服務。對電信運營商而言,若能通過這種模式搭建直接面向最終用戶的服務界面,其戰略意義顯然不只是拉動通道流量。這種模式的真正價值在于,移動互聯網的應用開發商店模式將通過這種方式無縫地對接到車載終端的應用開發上,帶來車載信息服務的真正繁榮。將車載終端難以開放、難以更新換代對應用開發的影響降到了最低。
“車機手機互動”模式將在中端車型中形成新趨勢。然而,若要深度挖掘用戶價值,則不能滿足于通過這種模式將手機應用簡單移植到車載終端上。當前,國內僅少數汽車電子廠商與車廠推出了類似產品。電信運營商的優勢在于擁有手機通信費的控制權,可提供車載模塊與手機套餐的綁定優惠,同時,運營商可提供如導航、本地信息服務、音樂、視頻等各類增值服務。電信運營商應充分利用自身優勢資源,與車廠和汽車電子廠商進行合作,打造共贏模式。在車機手機互動產品中可靈活搭載電信移動互聯網服務、車載信息服務、車輛數據的定制化車載信息服務。例如,可按車廠要求定制高中低車載終端的應用及服務,低端車載終端只提供屏幕顯示,無通信模塊,無導航,只通過手機互動獲取娛樂信息服務,而中高端車載終端實現車機手機雙通道,在車載終端上實現高安全、低流量的服務,在手機上實現高流量、低安全的個性化服務應用。
“車機手機互動”模式將使車載信息服務從封閉走向開放,同時也為電信運營商加大對車聯網產業鏈的影響力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車機手機互動”可打造為運營商在車聯網領域的“服務第一屏”,對運營商挖掘行業客戶價值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聲明:
凡文章來源標明“中國智能交通網”的文章版權均為本站所有,請不要一聲不吭地來拿走,轉載請注明出處,違者本網保留追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利;所有未標明來源為“中國智能交通網”的轉載文章均不代表本網立場及觀點,“中國智能交通網”不對這些第三方內容或鏈接做出任何保證或承擔任何責任。
征稿:
為了更好的發揮中國智能交通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中國智能交通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的企業、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投稿。投稿郵箱: [email protected] (查看征稿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