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北斗系統產業的發展歷程,建設15年發射16顆衛星,這一路的不斷探索與進步,到2020年前后,我國“北斗”衛星數量將會達到30顆,它們組建的導航系統就可以覆蓋全球。
1985年,中國科學家開始研制中國自己的衛星導航系統,并以一個中國傳統文化中寓意光明和方向的星座——“北斗”命名。由此,中國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建設拉開序幕。
1985年10月,在一次由中國科學院和解放軍總參謀部測繪局(現更名為測繪導航局)聯合召開的會議上,我國著名電子學專家、“863計劃”倡導者之一陳芳允院士介紹了利用地球同步衛星進行定位和通信的設想,解決快速定位與通信問題。這一理論后來被歸納為“雙星定位”,成為日后北斗計劃的奠基理論。
1994年,前期論證工作基本完成,北斗正式立項,并提出了“三步走”的戰略目標。即:第一步,2003年建成了北斗衛星導航試驗系統(北斗一號),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擁有自主衛星導航系統的國家。第二步,建設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北斗二號),2012年左右形成覆蓋亞太大部分地區的服務能力。第三步,2020年左右,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形成全球覆蓋能力。
2000年10月,北斗導航系統的第一顆衛星正式送入軌道。時隔兩月,第二顆衛星成功發射。此刻,從提出理論,到發射衛星上天,北斗計劃已經走過15年。
2003年12月,北斗一號系統正式開始向國內用戶提供服務,目前已擁有13萬軍民用戶。
2008年,在四川汶川特大地震中,北斗系統獨有的短報文通信功能發揮了重要作用。如今,中國軍隊的導航和授時方式已經逐步由GPS向北斗轉換,而金融、電力、漁政和森林防火等民間領域也逐漸嘗試使用北斗系統。2012年10月26日,北斗系統成功發射了第16顆衛星,完成衛星組網。
2012年12月28日,北斗二號系統正式開通運行,服務區域覆蓋亞太地區。
2013年10月30日,北斗導航首次國外應用落地泰國,將對泰國氣象災害預測、農業、交通、電力、環境等多個國家重點領域產生巨大影響。
北斗從未止步向前,前進在路上。只是,精彩未完待續……
聲明:
凡文章來源標明“中國智能交通網”的文章版權均為本站所有,請不要一聲不吭地來拿走,轉載請注明出處,違者本網保留追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利;所有未標明來源為“中國智能交通網”的轉載文章均不代表本網立場及觀點,“中國智能交通網”不對這些第三方內容或鏈接做出任何保證或承擔任何責任。
征稿:
為了更好的發揮中國智能交通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中國智能交通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的企業、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投稿。投稿郵箱: [email protected](查看征稿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