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一代系統具備有源定位、授權服務、短報文通信功能。而北斗二代系統則采用廣播式服務,不僅保留了位置報告、短報文通信服務,而且實現了如GPS般的無源定位,即用戶不用申請也能定位。目前所提供的區域服務僅僅邁出了二代系統的第一步。
硬件方面,衛星的壽命直接影響整個導航系統的服務質量,但現階段我國導航衛星的設計使用壽命只有8年,后階段將著力把衛星壽命延長至10~12年。除了零件制造技術要跟上之外,北斗導航系統還存在諸多不足,比如衛星超出了現有地面基站的測控范圍,以及如何保證定位精確度等難題依然有待解決。
此前,諾基亞曾計劃與中國合作,將北斗芯片裝載在諾基亞的智能設備上,但因為當時芯片尺寸過大而沒有達成實質合作,盡管經過數年的攻關芯片尺寸得以縮小,但依然只能適用于諸如漁船、電站、通信基站和汽車等大型設備上。
衛星分布方面,其密度有待提高,否則精度很難達到GPS的水準。目前GPS衛星共有32顆,分布在六個軌道面,其中兩個軌道面各有6顆,尚不確定實際在使用的衛星數目。而北斗系統直到2020年才有可能達到20顆衛星的分布,僅從衛星的密度來看,北斗未來一段時間內依然很難與GPS相媲美。算法方面,由于北斗的研究事實上是軍方主導,導航系統的算法并未對外公布。不過,即便當前北斗導航的位置精度不夠,但時間精度足夠,在大型設備的使用上基本能滿足要求,如果不考慮成本因素,為完成產業戰略布局,還是夠用的;但對于量大面廣、價格敏感、用戶自由選擇度高的手機定位、乘用汽車導航設備而言,大規模產業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正是因為上述不足,因此目前項目組采取的策略就是兼容GPS。一方面盡可能地在實際使用過程中發現問題,另一方面利用現有的GPS服務填補精度上的空缺,并逐步實現替代。
聲明:
凡文章來源標明“中國智能交通網”的文章版權均為本站所有,請不要一聲不吭地來拿走,轉載請注明出處,違者本網保留追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利;所有未標明來源為“中國智能交通網”的轉載文章均不代表本網立場及觀點,“中國智能交通網”不對這些第三方內容或鏈接做出任何保證或承擔任何責任。
征稿:
為了更好的發揮中國智能交通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中國智能交通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的企業、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投稿。投稿郵箱: [email protected](查看征稿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