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媒體報道,今年10月下旬,一顆新的北斗導航衛星即將發射升空,早于此前市場預期的11月-12月間。該衛星是我國第16顆北斗導航衛星,更是北斗導航系統亞太組網的最后一步。根據計劃,明年上半年,北斗將正式提供服務,服務范圍覆蓋東至日本、西至印度東部、南到澳大利亞、北至蒙古國的區域。
北斗系統正式運行后,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的接口控制文件(ICD文件)將對外公布,有了這個代碼,外國公司將能夠進入北斗衛星導航產業。
“這相當于給下游企業一個新的操作系統。”業內人士比喻,這就相當于政府提供了一個免費操作系統,而下游企業可以根據這個操作系統,來開發出各種各樣不同功能的應用軟件,投放到市場上使用。
從此,GPS在中國民用市場的壟斷地位或將終結。據中國衛星導航系統管理辦公室工作人員介紹,長期以來,國內民用地理位置信息服務市場主要由GPS壟斷,打開定位,通過人人網、大眾點評網、微信等社交網站簽到,搜尋附近的餐廳、銀行、酒店,評價美食,尋找朋友……這些基于GPS的位置服務已深入我們的日常生活。
然而,北京環球信息應用開發中心的教授韓春好介紹,盡管國內目前可以免費使用GPS,但其不能保證永遠不收費。更重要的是,美國GPS出于各種因素考慮,在民用市場的精度,尤其是在亞太地區的精度大多故意偏離,這將制約我國高精度航空飛機、安防等特定行業的發展。另外,國內如金融業等主要依靠GPS授時,一旦該系統出現故障,負面影響可想而知。
北斗系統的出現則是真正屬于中國的“北斗星”。據悉,北斗導航系統在試運行階段,位置精度為平面25米,高程30米,測速精度為每秒0.4米,授時精度為50納秒。到今年年底,導航精度能達到10米左右。到完全建成時,定位精度能達到厘米。
可以預見,隨著北斗系統的試運行,原有GPS產業鏈上各環節企業的介入,一場激烈的競爭將在下游研發和應用領域展開,未來大規模的應用也即將到來。
9月18日科技部印發《導航與位置服務科技發展“十二五”專項規劃》的初衷是,加快推進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的應用與產業化,增強我國導航與位置服務產業自主創新能力。規劃預期,到2015年直接形成1000億以上的規模產業。
據中國衛星導航定位協會預測,到2015年,中國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產業產值將超過2250億元;至2020年,中國將建成北斗全球衛星導航定位系統,屆時中國衛星導航與位置產業的用戶規模將成為世界第一,產業年產值將超過4000億元,其中20%的貢獻來自出口收入。
聲明:
凡文章來源標明“中國智能交通網”的文章版權均為本站所有,請不要一聲不吭地來拿走,轉載請注明出處,違者本網保留追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利;所有未標明來源為“中國智能交通網”的轉載文章均不代表本網立場及觀點,“中國智能交通網”不對這些第三方內容或鏈接做出任何保證或承擔任何責任。
征稿:
為了更好的發揮中國智能交通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中國智能交通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的企業、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投稿。投稿郵箱: [email protected](查看征稿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