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系統的市場推廣便成了有關部門與衛星組網同步進行的重要工作。
隨著導航衛星的接連上天,中國自行研制開發的北斗導航系統也逐步形成規模。多年以來,國內各行業對美國GPS導航系統的過度依賴局面也將隨之扭轉。目前北斗系統發射的10顆衛星已經可以為中國及周邊地區提供定位服務,另外6顆衛星明年上天之后,服務范圍將擴大到整個亞太地區。預計到2020年,一套完整的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將部署完成,屆時,北斗的服務范圍將覆蓋全球,美國GPS定位系統將不再是大家唯一的定位導航手段。
雖然自主導航系統的設計初衷,是為了戰略安全的需要,但國外的先進經驗已經證明了,只有做到軍民兩用,才能將系統的工作能力最大化,真正做到物盡其用,而雖然定位服務本身是免費的,但產業鏈上游技術和標準的壟斷將能給國家帶來巨大的收益。所以,北斗系統的市場推廣便成了有關部門與衛星組網同步進行的重要工作。
在前不久舉行的第三屆中國衛星導航學術年會上,記者就對北斗系統的民用化問題進行了了解。在有關部門的積極推動下,有一些零配件生產商已經研發出了自己的北斗導航終端產品。但記者在對這些產品進行體驗時,才發現它們其實還遠未達到可以獨立工作的階段。雖然北斗導航系統目前已經號稱可以覆蓋中國和周邊地區,但記者在操作時,北斗終端卻顯示只能搜到兩顆衛星,根本達不到定位的最低要求,同一時段,GPS衛星則顯示在10顆左右。所以,有一些企業只能將北斗和目前的GPS組成雙系統導航終端。只是,既然GPS早已具有覆蓋全球的導航能力,北斗這個所謂的備份系統怕只是個擺設。聽某企業的技術人員介紹,為了解決北斗衛星信號不穩定的問題,他們計劃為北斗移動終端加入慣性導航原件,讓導航儀在完全沒有衛星信號的狀態下也能獨立工作半小時以上。然而,在增加了慣性導航裝置后,其成本將大幅增加,在對價格敏感的民用市場究竟還有多少產品競爭力?總而言之,企業們都有點為了用北斗而用的意思,很難說他們自己是否看好北斗的民用前景。
當然,在有關部門的大力推動之下,北斗系統必然能夠以各種途徑在國內的定位導航市場占有一席之地。聽說,交通運輸部已經和國內多個省份進行合作,和地方交通主管部門、參與示范工程的運輸企業共同出資,以現有全國重點營運車輛聯網聯控系統為基礎,集中開發相關應用系統和組織安裝兼容北斗的車載終端。在示范期間即達到8萬套的應用規模,而示范項目成功之后,經過市場推廣預計在兩年之后將達到50萬套的市場規模。在政府出面的推廣之下,北斗同樣能夠從電力、通訊、海洋漁業和氣象等行業獲得不少的政府和集團訂單。
但這種推廣手段無法在私人消費領域施展,作為一個想給自己買個行車導航儀的私家車主,無非看中產品的兩樣指標:一是性能,二是價格。論性能,即使在2020年組網完成后,北斗系統在民用導航的性能方面,相比目前的GPS理論上也不存在優勢;而價格方面,規模小導致的單機成本高,以及前面提到的,現階段為了彌補性能上的不足所要增加的產品成本,都將使得北斗終端在價格上缺乏競爭力。要知道,現在一臺幾百元的手機都已經內置了GPS信號接收模塊。所以,我們既然在導航系統的建設上已經晚了人家幾十年,那么在更加講究公平競爭的私人消費市場,單是走別人走過的老路是很難有“錢景”的。
聲明:
凡文章來源標明“中國智能交通網”的文章版權均為本站所有,請不要一聲不吭地來拿走,轉載請注明出處,違者本網保留追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利;所有未標明來源為“中國智能交通網”的轉載文章均不代表本網立場及觀點,“中國智能交通網”不對這些第三方內容或鏈接做出任何保證或承擔任何責任。
征稿:
為了更好的發揮中國智能交通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中國智能交通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的企業、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投稿。投稿郵箱: [email protected](查看征稿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