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雷達+數字孿生,助力杭瑞高速隧道疏通從10分鐘到3分鐘
2025-09-12 10:45:45 責任編輯:
摘要:海康威視3D全息系統助力海德隧道治堵,復刻5.7公里路況,警情發現縮至5秒,讓隧道成全國智慧樣板。
每當快開到海德隧道時,小李腦中就一個想法:一定要順利通過隧道。如果在這里堵上,那回到家的時間少則晚1-2小時,多則晚大半天——這段隧道位于杭瑞高速杭州方向,是連接百萬人口縣市的重要通道,一到節假日,返鄉、自駕游玩的車輛蜂擁而至,稍不留神就可能“打結”堵上。
“海德隧道外的車道是2個普通車道+1個應急車道,隧道內是沒有應急車道的,車流量大的時候,不少車會占用應急車道行駛,到了隧道口一匯流就造成了擁堵。”該高速路段管理大隊湯大隊長介紹,進入海德隧道前的3.6公里,加隧道內的2.1公里便是“擁堵重災區”。高峰期時,多擁堵一分鐘,就有可能多堵200多輛車,延綿1公里,因此“治堵”一定要快。
不過如今,通過海康威視搭建的“3D全息可視化安全行車系統”,海德隧道的堵點被發現得更及時、準確、高效——數字孿生技術對隧道內外5.7km路段建模,建設雷視一體攝像機,實現3D場景下事件檢測預警、違章抓拍、擁堵預警、視頻聯動、事件回溯功能,提升可視化管控能力,將該路段警情的發現時間最快縮短至5秒,處置時間也由原來的平均10分鐘提升到平均3分鐘。
“快1秒發現,就快1分鐘解決,就可能少1公里的擁堵,更避免二次事故的發生。”湯大隊長說:“每到團圓的節日,海德隧道附近車流量是最大的,這套系統不僅是保障高速的暢通,更是保障大家團圓的順利。”
從5分鐘以上到最快5秒:3D全息系統快速找到堵點
過去,隧道對交警而言如同“黑匣子”,事故發生后,交警一般依靠司機報警來出警處置。隧道內是封閉空間,無法參照路面其他建筑物確定具體位置,僅憑司機的描述很難確認事故點位。此外布設的監控點位有限,無法覆蓋全部隧道,需要手動一個個調取查看,還受角度影響有盲區,即便是非隧道區域,一通操作下來,民警找到堵點的時間也需要5-10分鐘,事故處置效率低。
應用3D全息系統之后,5.7公里高速路段的真實路況被1:1復刻在了交管指揮中心大屏,包括隧道內部也變得實時清晰可見。大屏上每一輛車都是真實世界的映射,實時展現隧道內外的交通態勢,觀看者就猶如在高速上空漫游。一旦發生警情,系統會自動報警,并定位事故點,堵點發現和處置的效率大大提升。
比如2024年2月16日中午12點,海德隧道發生一起追尾事故,后方的汽車因撞擊發生自燃,好在民警在兩分鐘之內就到達事故現場,并立即用滅火器把火災撲滅在初始階段。想起這件事,這位民警還是后怕,“這不僅是擁堵的事,要是車子在這么密閉的隧道燃燒了,后果不敢想象。”這場快速、高效、精準的事故處置,就依托于3D全息系統——追尾事故發生后,系統瞬間自動報警,民警在系統上及時查看事故點,立即聯動附近交警趕到現場,并撲滅火源。

從人盯到系統發現,交警工作的負擔也減輕了很多。“節假日我們還是會500米一人值守在現場,但現在發現堵點可以更精準,我們心里壓力也減輕了些,更有底了。”湯大隊長說道。
防堵于未然:科技助力破解隧道運營難題
堵點的形成,往往源于一些看似很小的不守秩序。比如隧道內變線、蛇形駕駛,以及隧道外高速有行人穿行、車輛占用應急車道行駛等。
“現在我們通過3D全息系統,可以實時發現這些不規范駕駛行為,針對隧道內外常見的違規變道、占用應急車道、行人闖入等亂象,系統搭載的 AI 行為分析模塊可自動識別違規行為,同步推送至執法終端。”湯大隊長介紹,剛開始整治時,違規現象還時有發生,但隨著系統的持續運行,越來越多司機知道自己安全駕駛的重要性,如今隧道內外的通行秩序明顯改善。

除此之外,重點車輛、不規范的駕車行為也可以通過3D全息系統管理,工作人員一鍵即可查詢事件詳情,查看周邊設備和警力資源分布,完成事件審核、調度處置并反饋結果,形成高效閉環。曾經需要反復溝通協調的復雜問題,如今在全息系統的助力下,幾分鐘內就能得到妥善解決。
在民警守護和科技加持下,如今海德隧道的通暢成為了常態,不僅是杭瑞高速交通管理的創新成果,更成為全國隧道管理的 “智慧樣板”。數據顯示,目前公路隧道仍以每年1000個以上的數量持續增長。
在這樣的背景下,海德隧道的實踐充分證明:以科技助力交通管理,是破解隧道運營難題、提升安全效率的重要路徑之一。一條條安全、通暢的隧道,將成為連接城市與鄉村、溫暖千萬出行人的 “數字通途”。
聲明:
凡文章來源標明“中國智能交通網”的文章版權均為本站所有,請不要一聲不吭地來拿走,轉載請注明出處,違者本網保留追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利;所有未標明來源為“中國智能交通網”的轉載文章均不代表本網立場及觀點,“中國智能交通網”不對這些第三方內容或鏈接做出任何保證或承擔任何責任。
征稿:
為了更好的發揮中國智能交通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中國智能交通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的企業、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投稿。投稿郵箱: itsshenzhen@163.com
(查看征稿詳細)